[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污泥烘干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990653.7 | 申请日: | 2019-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56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郭侃炜;富涵;黄文理;陆学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天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燕宏伟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污泥 烘干 装置 | ||
一种高效污泥烘干装置,其包括一个壳体,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循环输送切割机构,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烘干机构。所述壳体包括一个中间腔室,一个位于所述中间腔室周向外侧的环形腔室,以及一个位于所述壳体底部且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的储料腔室。所述循环输送切割机构包括四个倾斜设置在所述环形腔室中且依次首尾相接的输送带,四个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输送带之间的导向筒,以及设置在每个导向筒中的切割刀具,所述输送带间隔设有沿所述输送带输送方向排列的下料槽。本高效污泥烘干装置增加了污泥铺设于输送带上的烘干面积,同时减小污泥块的体积,而且通过烘干机构的两次污泥烘干,提高了污泥除湿率以及污泥烘干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污泥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污泥的产量与日俱增,污泥的处置和开发利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而污泥烘干机可以一次性将90%含水量的物料烘干至成品,污泥的干化处理能够使污泥农用、作为燃料使用、焚烧乃至为减少填埋场地等处理方法成为可能。
由于污泥烘干过程中粘结性,极易形成大块污泥块。现有的污泥烘干装置中可利用的污泥烘干面积少,无法针对大块污泥块进行烘干处理,整体烘干效果差,导致污泥烘干效率低以及除湿不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污泥烘干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高效污泥烘干装置,其包括一个壳体,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循环输送切割机构,一个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烘干机构。所述壳体包括一个中间腔室,一个位于所述中间腔室外侧的环形腔室,以及一个位于所述壳体底部且与所述环形腔室连通的储料腔室。所述循环输送切割机构包括四个倾斜设置在所述环形腔室中且依次首尾相接的输送带,四个设置在相邻的两个输送带之间的导向筒,以及设置在每个导向筒中的切割刀具,所述输送带间隔设有沿所述输送带输送方向排列的下料槽,所述导向筒的一端设置在每个输送带的最高处且另一端设置在相邻输送带的最低处的上方。所述烘干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储料腔室的进风口,一个设置在所述环形腔室上端的抽风口,以及一个连接所述抽风口的抽风机。污泥从所述环形腔室向所述储料腔室跌落过程中由所述循环输送切割机构的切割刀具进行循环切割直至进入所述储料腔室,所述烘干机构在从所述环形腔室向所述储料腔室跌落过程中持续对污泥进行加热并抽风以加快所述污泥的烘干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中设置有一个进风加热源。
进一步地,所述抽风口中设置有一个干燥器。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腔室中设有一个中间加热源。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通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环形腔室的进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储料腔室中设有一个侧向出料口且所述侧向出料口处嵌装有一个出料抽屉。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抽屉的深度小于所述储料腔室的高度且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出料抽屉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抽风口与通风口处均设有污泥隔离纱网。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外侧包覆有一层保温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污泥烘干装置通过循环相接的输送带,增加了污泥铺设于输送带上的烘干面积,通过切割刀具切割减小污泥块的体积,同时通过循环式的输送带,保证污泥除湿率的稳定性,而且通过烘干机构在输送带上以及储料腔室中的两次污泥烘干,提高了污泥除湿率以及污泥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污泥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高效污泥烘干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天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温州天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906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