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显示屏点胶贴合一体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89178.1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65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B05C5/02;B05C11/10;B05C13/02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姜微微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屏 贴合 一体机 | ||
一种显示屏点胶贴合一体机,包括机架,在机架上设置有第一门型支架和第二门型支架,机架的左右两个侧面对应设置有前后平移轨道,第一门型支架和第二门型支架两端的两个立柱都可移动地设置在前后平移轨道上;第一门型支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第一左右平移轨道,第一左右平移轨道上可移动地设置有点胶器和第一相机,点胶器和第一相机位于上翻转真空吸板的上方;第二门型支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左右平移轨道,第二左右平移轨道上可移动地设置有第二相机,第二相机位于下贴合平台的上方,同时在下贴合平台的底部设置有UVW对位平台,本设备在背板点胶时进行精确定位,在背板和显示屏模组贴合之前,对两者进行精确对正,保证点胶和贴合的精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屏贴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点胶贴合一体机。
背景技术
液晶模组和保护盖贴合工艺在液晶显示屏组装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需要在液晶模组和保护盖中间通过打胶进行贴合,而这种贴合工艺已经逐步走向全贴合工艺的要求,全贴合工艺能增强显示亮度,提高对比度,降低因保护盖劈裂而造成产品损坏的几率;翻转贴合机是全贴合工艺的其中一种设备,它可以实现对显示屏的全自动贴合组装,但是背板和显示屏模组在贴合之前都是人工放置在上翻转真空吸板和下贴合平台上的,人工放置很容易会将背板和显示屏模组的位置放偏,导致点胶器在对背板点胶时效果不理想,同时在背板和显示屏模组上下贴合时,由于两者的位置存在偏差,导致贴合失败或者贴合精度不高等情况。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显示屏点胶贴合一体机,通过相机对背板和显示屏模组的位置进行拍照,再利用控制系统精确控制点胶器进行精确的移动点胶,以及UVW对位平台对下贴合平台进行角度和位置的调整,保证整个过程中点胶和贴合的精确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屏点胶贴合一体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屏点胶贴合一体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一侧设置有上翻转真空吸板,所述机架的另一侧设置有下贴合平台,在所述上翻转真空吸板左右两侧的机架上对应设置有上翻转真空吸板平移轨道,同时所述上翻转真空吸板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翻转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个门型支架,分别为第一门型支架和第二门型支架,所述机架的左右两个侧面对应设置有前后平移轨道,所述第一门型支架和所述第二门型支架两端的两个立柱都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前后平移轨道上;所述第一门型支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第一左右平移轨道,所述第一左右平移轨道上可移动地设置有点胶器和第一相机,所述点胶器和所述第一相机位于所述上翻转真空吸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门型支架的横梁上设置有第二左右平移轨道,所述第二左右平移轨道上可移动地设置有第二相机,所述第二相机位于所述下贴合平台的上方,同时在所述下贴合平台的底部设置有UVW对位平台。
优选的,所述机架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同步带输送机构,分别为第一同步带输送机构和第二同步带输送机构,所述第一同步输送机构上的同步带通过第一夹紧块和所述第一门型支架的其中一根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输送机构上的其中一个带轮连接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同步输送机构上的同步带通过第二夹紧块和所述第二门型支架的其中一根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输送机构上的其中一个带轮连接第二驱动电机;同时所述机架的另一侧面与上述的侧面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点胶器通过支撑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左右平移轨道,所述支撑底座上设置有上下平移轨道,所述点胶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上下平移轨道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相机和所述第二相机的镜头下方都设置有光源板。
所述翻转升降机构包括转轴、转动电机以及升降气缸,所述上翻转真空吸板的背面通过加强筋和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转轴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升降气缸的伸缩杆连接转轴。
针对上述方案的结构特征,解释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桐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891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泥土搅拌桩后植压灌桩支护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大尺寸OC屏检验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