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标准规格对照刻度的手拉式带电测量线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84443.7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34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1B5/08 | 分类号: | G01B5/08 |
代理公司: | 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地址: | 5106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标准刻度 线径 本实用新型 带电测量 伸缩拉手 游标卡尺 绝缘杆 手拉式 测量 游标卡尺本体 游标卡尺装置 安全距离 测量操作 测量卡口 带电导线 复位弹簧 高压导线 绝缘外管 损伤 驱动 移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标准规格对照刻度的手拉式带电测量线径装置,包括绝缘外管、绝缘杆、测量卡口装置、固定游标卡尺装置、游标卡尺本体、标准刻度对照尺、复位弹簧和伸缩拉手;所述标准刻度对照尺设置在固定游标卡尺前端和固定游标卡尺后端之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标准规格对照刻度的手拉式带电测量线径装置,确保了工作人员对带电导线线径测量操作的安全距离,带有我国典型标准规格高压导线型号对照刻度参照,即标准刻度对照尺,便于作业人员在测量的同时能立即判断所测量的导线的规格型号和损伤程度;并且通过伸缩拉手驱动绝缘杆移动,更加节省力气,适用性更加广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径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标准规格对照刻度的手拉式带电测量线径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导线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环节,电力导线的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安全运行的最根本保障。电力线路覆盖面广、线路长,负荷分布错综复杂,由于线路运行年限和人员调整的问题,部分线型线径数据台账缺失,或有些导线常年受杆塔的拉引力作用,产生变型。而导线线径决定着线路的最大负荷,导线的线型对于交叉跨越来说,也是一项重要数据。因此,能准确掌握导线的线型线径,对于配网的运维管理有重大指导意义。目前测量导线线径有停电和带电手套法两种作业方式,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满足电网可靠性及安全性的要求。
现有的带电测量线径装置,存在以下缺点:
1、只能测出导线的线径值,至于被测导线的规格型号和损失程度等,一般工作人员需要查找标准手册并与标准值比对才能判断,而不能立即判断。
2、大都采用手握式,即通过手握把手握持,带动绝缘杆后移,进而测量卡口后端后移,使得测量卡口前端和测量卡口后端夹紧被测导线。手握式的缺点在于,由于绝缘杆的一端设有弹簧,导致需要较大力气握持才能带动测量卡口后端后移,通常适合男性使用,而女性一般力量较小,导致其使用不便,适用性不够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标准规格对照刻度的手拉式带电测量线径装置,便于作业人员在测量的同时能立即判断所测量的导线的规格型号和损伤程度,且更加节省力气,适用性更广。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标准规格对照刻度的手拉式带电测量线径装置,包括绝缘外管、绝缘杆、测量卡口装置、固定游标卡尺装置、游标卡尺本体、标准刻度对照尺、复位弹簧和伸缩拉手;
所述绝缘外管包括第一外管槽、第二外管槽;
所述测量卡口装置包括测量卡口前端和测量卡口后端;
所述固定游标卡尺装置包括固定游标卡尺前端和固定游标卡尺后端;
所述绝缘外管的一端与测量卡口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外管的另一端与伸缩拉手的拉手固定框连接;
游标卡尺本体通过固定游标卡尺前端和固定游标卡尺后端固定在绝缘外管上;
所述复位弹簧包括弹簧本体和位于其两端的弹簧前卡环、弹簧后卡环;
所述绝缘杆设置在所述绝缘外管的腔内,绝缘杆的一端与测量卡口后端固定连接,绝缘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弹簧前卡环、弹簧本体和弹簧后卡环,并与伸缩拉手的一端连接;
所述绝缘杆通过第二外管槽和游标卡尺本体的游标尺固定;
所述标准刻度对照尺设置在固定游标卡尺前端和固定游标卡尺后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管槽与第二外管槽长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绝缘杆为实心杆。
可选的,所述伸缩拉手呈三角形,所述拉手固定框设有弧形握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844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