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自动蓄水和自动排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62756.2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58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万召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即城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E03F5/04;E03F5/06;E03F5/14;E03F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2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自动 蓄水 排水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自动蓄水和自动排水系统,属于雨水的蓄水排水技术领域,其包括开设于地面下的凹槽,凹槽内浇筑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四周固设有结构相同的自动蓄水机构;所述自动蓄水机构包括固设于蓄水池顶部侧边的集水槽,集水槽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一个透水板,集水槽靠近蓄水池一侧的中部位置开设有下水口,水槽位于下水口靠近蓄水池的一侧固设有与蓄水池内连通的排水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雨水的流失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的蓄水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自动蓄水和自动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越来越多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致使原本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征的水资源更呈现出“马太效应”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危机。我国南方地区虽然平均降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导致旱涝时有发生,如何收集多余降雨进行补充灌溉,是提高南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现有排水系统与蓄水系统基本是分离的,当有降雨及地下水位较高时通过地下的暗管或明沟排水,然后直接流入到河流湖泊,造成水资源的流失。而蓄水时多采用水利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不仅工程量大,而且改变原来水体的自然状况,形成生态破坏。灌溉时多采用提水灌溉,增加了输水距离,输水过程中易产生水量损失,运行成本高。
雨水调蓄池也称雨水蓄水池,既可以是专用的人工构筑物如地上蓄水池、地下混凝土池,也可以是天然场所或已有设施如河道、池塘、人工湖等。蓄水池一般占地较大。传统的蓄水池常指人工构筑物蓄水池。传统的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主要作用是雨水“削峰”,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收入池内暂存,待降雨高峰过后,再将池内雨水放出。人工构筑物蓄水池类型分为地下封闭式、地上敞开式,地上封闭式、在线式、离线式、管道式等。
但是,现有的蓄水池在收集雨水时,仅能对蓄水池顶部的雨水进行收集,从而导致雨天大量的雨水流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自动蓄水和自动排水系统,在蓄水池的四周设置有自动蓄水机构,自动蓄水机构能够对蓄水池四周的雨水进行收集,并将收集的雨水导流至蓄水池总存储,从而能够减少雨水的流失。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自动蓄水和自动排水系统,包括开设于地面下的凹槽,凹槽内浇筑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四周固设有结构相同的自动蓄水机构;所述自动蓄水机构包括固设于蓄水池顶部侧边的集水槽,集水槽的顶部可拆卸连接有一个透水板,集水槽靠近蓄水池一侧的中部位置开设有下水口,水槽位于下水口靠近蓄水池的一侧固设有与蓄水池内连通的排水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雨天,集水槽能够对蓄水池周围的雨水进行收集,雨水经地面和透水板渗透到集水槽内,最后经集水槽中的出水口和排水通道进入到蓄水池中进行储存,集水槽对对蓄水池四周的雨水进行收集,排水通道将收集的雨水导流至蓄水池中存储,从而能够减少雨水的流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槽呈V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集水槽呈V型设置,便于雨水流到集水槽的底部,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板呈拱形,集水槽的两侧顶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插接槽,透水板的两侧插接于插接槽内后通过螺栓将透水板与集水槽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透水板插接于插接槽内,并通过螺栓固定,螺栓固定便于将透水板从集水槽中拆卸下来,便于对集水槽内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槽位于下水口的位置设置有沿集水槽的侧壁滑移的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滤网能够对进入到排水通道内的水进行过滤,防止一些砂石或泥土等进入到排水管道内,防止排水管道堵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即城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即城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627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