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缸盖底板水侧卸载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57287.5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13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剑;吴世友;赖钧明;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 |
代理公司: | 32104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鼻梁区 气缸盖 底板 缸盖 下沉结构 本实用新型 进气道口 排气道口 平底槽 卸载槽 水套 中重型柴油机 底板组成 缸盖底板 散热效果 水平形式 圆弧形槽 底面 压气 平行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缸盖底板水侧卸载槽结构,属于中重型柴油机技术领域。包括气缸盖底板、气缸盖底板水侧、排气道口、进气道口、排排鼻梁区、进、排鼻梁区及进进鼻梁区,气缸盖上设置有排气道口及进气道口,气缸盖底板气侧与气缸盖底板组成排排鼻梁区,进排鼻梁区及进进鼻梁区,特征是:所述进进鼻梁区和进、排鼻梁区的水套采用卸载槽结构,在气缸盖底板水侧设为平底槽下沉结构,所述平底槽下沉结构底面为水平形式,与缸盖底面相平行;所述排排鼻梁区水套采用圆弧形槽下沉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高爆压气缸盖的可靠性难题,有效提高缸盖鼻梁区的散热效果,提高缸盖的可靠性,且具有结构简单,运用方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缸盖底板水侧卸载槽结构,应用在中重型柴油机上,为气缸盖内部结构,属于中重型柴油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CN101956627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强化冷却“鼻梁区”高温部位的汽油机气缸盖,它包括气缸盖,气缸盖上设置气缸的进气道、排气道、火花塞安装孔,汽油机气缸盖底部设置气缸垫,气缸盖内设有进气侧冷却水套和排气侧冷却水套,气缸盖一端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与进气侧冷却水套和排气侧冷却水套联通,气缸盖底部设有进水孔,气缸垫上开设上水孔,上水孔与进水孔相对应,进气侧冷却水套内壁在进气道的“鼻梁区”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凸出壁。
专利文献2(CN102092272A)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盖鼻梁区的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仅包括一个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一端口连通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的缸体通道,另一端口将冷却水引流至所述鼻梁区;所述冷却通道由所述缸体通道端至所述鼻梁区端为平滑曲线过渡形成的管道。通过该冷却结构,能够有效、快速的降低鼻梁区的温度,从而满足气缸盖的冷却要求,确保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专利文献3(CN201517449U)公开了一种开口式鼻梁区双层水室缸盖,用于汽车技术领域。进排气门柱之间有鼻梁区,上下鼻梁区之间用腹板隔开,缸盖燃烧室面上设有进水套和出水套,上鼻梁区在上水室内部,形成闭合,下鼻梁区在下水室内,采用开口结构,同下水室相通,腹板上的连接孔将上下鼻梁区贯通,下鼻梁区通过喷油器套密封,喷油器套在喷油器孔的下端锥面采用多层齿形连接,上端采用键槽压装配合压入密封键槽中,喷油器套采用不锈铁制作。对于专利文献1,其主要发明点在于通过水套优化强化鼻梁区的冷却,对于气缸盖底板厚度没有做出新的结构设计。对于专利文献2,其主要发明点在于在缸体、缸盖上设置了独立的上水口,将缸体内的冷却水导入到缸盖的鼻梁区先对鼻梁区进行冷却,以给鼻梁区导入足量的冷却水。对于专利文献3,其发明点是通过喷油器套、腹隔板在鼻梁区形成上下两个水室,从而使鼻梁区分成2个区域,冷却水在2个区域内独立流动冷却,提高鼻梁区的冷却效果。三个专利文献的主要发明点都在于通过改善冷却水流动来改善鼻梁区的冷却,而对于合理的底板厚度设计并没有创新性的设计。
在缸盖内部设计有用于冷却的缸盖冷却水套,而气缸盖底部称为气缸盖底板。缸盖底板承受着缸内的爆发压力,同时底板的结构和厚度将影响缸盖内部水套与燃烧室的热交换。随着发动机爆压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希望底板厚度提高,以提高缸盖底板的刚度和强度以应对高爆压,另一方面又希望底板厚度降低,以提高缸盖水套对气缸盖底板的冷却能力,降低底板温度。这就造成了在设计气缸盖底板厚度的矛盾需求。按照传统的结构设计,过厚的底板厚度将导致鼻梁区冷却不足,过薄的底板厚度将导致缸盖强度、刚度不足,这些都会对缸盖的可靠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气缸盖底板水侧卸载槽结构,能提高了整个鼻梁区冷却效率,降低了鼻梁区的开裂几率,从根本上消除了发动机缸盖开裂的可能性;铸造时缸盖内部的砂芯可以直接从开口鼻梁区直接清理,降低了缸盖铸造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572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