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44815.3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27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英;许正红;蔡英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圣诺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A61B5/0215;A61M5/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陈引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输液器,包括输液管路、设置于输液管路一端的输液出口和设置于输液管路上的输液开关,在输液开关和输液出口之间的输液管路上依次设置有阻水通气阀和零点标识,当需要测量静脉压时,关闭输液开关,调整零点标识与心脏平齐,根据液面在输液管路之中的高度判断静脉压。本实用新型简单的利用两个阻水通气阀的设计,使得输液器可以用来检测中心静脉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输液器。
背景技术
输液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耗材,经过无菌处理,建立静脉与药液之间通道,用于静脉输液。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瓶内液体顺着较细的输液软管流入滴斗,当滴斗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顺着软管流入静脉。
血液在静脉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称为静脉血压,简称静脉压。静脉压很低。故一般以水柱高低表示。不同部位的静脉其压力不等,愈近心脏压力愈低。正常人平卧时,肘部静脉压为4-14厘米水柱。胸腔大静脉(上、下静脉)或右心房内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时为5-12厘米水柱。
公开号为CN205360120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以用来测量中心静脉压的输液管,但是其机构较为复杂,使用不够方便,而且这样设计输液开关会影响测量的精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简便可以用于测量静脉压的输液器。
根据以上目的,首先公开一种输液器,包括输液管路、设置于输液管路一端的输液出口和设置于输液管路上的输液开关,在输液开关和输液出口之间的输液管路上依次设置有阻水通气阀和零点标识,当需要测量静脉压时,调整零点标识与心脏平齐,关闭输液开关,根据液面在输液管路之中的高度判断静脉压。
利用输液开关关闭液体的输入,然后将零点标识和心脏齐平,观察输液管路中的液面高度,即可预估出静脉压。
优选的,在阻水通气阀和零点标识质之间的输液管路上设置有警示线,所述的警示线用于标记压力限;或,在阻水通气阀和零点标识质之间的输液管路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线。设置有上下两条警示线,分别用于警示静脉压过低和静脉压过高的情况;设置有长度刻度线,可以用来快速读数。
优选的,所述的阻水通气阀和零点标识之间输液管路长度大于15cm。由于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一般为5-12cm水柱,所以需要预留一些测量液面,最好两者之间有15cm的距离,从而方便高压的测量。
优选的,所述的零点标识为套于输液管路上的活动环;或,所述的零点标识为标示线。使用活动环方便各种不同心脏高度的病人,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的阻水通气阀和零点标识为设置有阻水透气膜的阀,所述的阻水透气膜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与大气隔离,起到排气阻水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的输液开关为止液夹、流速调节器或三通阀。
优选的,在所述的零点标识和输液出口之间设置有阻水排气阀和/或重力锤;或,在零点标识的位置设置有阻水排气阀。阻水排气阀可以方便测量,即,检测完之后,可以直接打开输液开关即可继续输液;使用重力锤的目的在于使得用于测量的输液管路,可以保持垂直状态。
优选的,阻水通气阀和阻水排气阀为有阻水透气膜的阀,所述的阻水透气膜将输液管路中的液体与大气隔离,管路中的气体与大气相通,起到阻水通气或排气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的输液器挂于支架上,所述的支架上设置有警示线或刻度,所述的警示线用于标记压力限。可以将输液器的警示线或者刻度直接设置在挂输液器的支架上,由于支架不会弯曲,所以即使输液器的输液管路有些弯曲也不会影响读数,和测量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本实用新型的输液器的结构简单,方便生产,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圣诺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圣诺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448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贴敷度电磁治疗贴片
- 下一篇:耳鼻喉科给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