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37192.7 | 申请日: | 201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02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淑芳;李晓辉;张春宵;王吉艳;王天宇;李春辉;刘文平;李万军;刘学岩;刘成元;刘杰;窦金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C1/02 | 分类号: | A01C1/02;G01N3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种子 萌发 耐旱 鉴定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研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试验装置,针对现有的试验装置不能真实模拟干旱程度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内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有加热腔和加水腔,加热腔内设有电热丝,所述安装块的顶部开设有培养槽,所述培养槽内设有播种盘,所述播种盘的下方设有第一湿土层,播种盘的上方设有组合土层,所述桶体上设有通风管,通风管内转动安装有扇叶,所述桶体的顶部设有顶盖,所述桶体的两侧安装有输送管。本实用新型真实模拟土壤干旱环境,通过可控的实验装置方便对种子的耐旱性进行检测试验,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研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玉米大部分都种植于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的旱地上,播种时经常发生干旱。虽然玉米从萌发到出苗这一阶段需水较少(仅占总需水量的3.1-6.1%),但这一时期对水分却最为敏感(山仑等,1983)。萌发期受到干旱胁迫,会导致幼苗生长受阻、芽势弱、发根量少且根短、苗弱、成活率低,并将严重影响子粒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近年来,随着机械单粒播种技术的快速推进,玉米种子萌发期抗旱性显得尤为重要。种植萌发期耐旱品种是扩大旱区可耕地面积和确保出全苗进而保证稳产或增产的有效措施。开展耐旱性状筛选及耐旱性评价是筛选耐旱资源、选育耐旱品种的关键。因此,开展玉米萌发期耐旱鉴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多半采用最为广泛应用的渗透剂聚乙二醇(PEG)6000。然而,由于模拟干旱适宜的渗透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胁迫处理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无法真实模拟大田生产,鉴定结果准确性和重现性极差,与实际田间情况相差甚远,对于现有的试验装置不能调节干旱程度,对其进行变量研究,不便对耐旱程度进行测试,因此,需要一种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试验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试验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试验装置不能调节干旱程度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玉米种子萌发期耐旱鉴定试验装置,包括桶体,所述桶体内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设有加热腔和加水腔,加热腔内设有电热丝,所述安装块的顶部开设有培养槽,所述培养槽内设有播种盘,所述播种盘的下方设有第一湿土层,播种盘的上方设有组合土层,所述桶体上设有通风管,通风管内转动安装有扇叶,所述桶体的顶部设有顶盖,所述桶体的两侧安装有输送管,输送管的一端连接有进液斗,所述输送管的另一端与加水腔连接,培养槽的两侧内壁开设有多个斜孔,斜孔与加水腔连通。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底部内壁安装有控制器和蓄电池,第一湿土层内设有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为AT89C51型控制器,湿度传感器为TELESKY 5V土壤湿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为两个,两个通风管内设有支撑板,两个支撑板之间转动安装有转轴,扇叶固定于转轴上,桶体上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转轴传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组合土层由第二湿土层和干土层组成,第二湿土层位于干土层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采用陶瓷材质制成,所述电热丝由镍铬电热合金。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顶部一侧铰接有弧形杆,弧形杆的一端与顶盖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培养槽内设有第一湿土层,把种子放进播种盘上的通孔内,用组合土层覆盖,实现种子的培养。
2、通过加水到进液斗,可以增加土壤湿度,通过启动电热丝,使得水分蒸发,调节土壤的湿度,降低湿度,通过改变土壤的湿度来进行研究不同湿度对萌芽率的影响,测试抗旱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371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