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34958.6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86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郜时旺;沈在球;李知炫;郭鲁尚;吴东勋;牛红伟;王金意;汪世清;郭东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韩国电力公司;韩国中部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型 二氧化碳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节能型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通过设置闪蒸罐,使富液在进入再生塔前先进行部分再生,将二氧化碳分离排出后进入再生塔,降低了再生塔的热负荷,能够使再生塔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与常规化学吸收法进行二氧化碳捕集的系统相比,可大幅度降低再生能量消耗、降低再生塔的尺寸。另外,将再生塔上段回流罐的部分冷凝液通过循环洗涤水管道送入吸收塔洗涤装置重新利用,可使除盐水的消耗大幅减少,洗涤的目的是防止吸收剂蒸汽扩散。设计合理、节能环保,并能够显著降低设备制造和系统维护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型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CCS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路线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外相继开发了诸如化学吸收、吸附、膜分离、深冷等各种方法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其中,利用吸收剂脱除诸如燃煤发电厂等产生的酸性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吸收方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具有高效和技术稳定的优势。基于醇氨吸收剂的捕获工艺是一种技术可靠的化学吸收技术实例,该技术已成功用于石油化工脱碳工艺中。尽管如此,该分离技术仍需要进行工艺改进才能用于处理锅炉燃烧排出的烟气。
图1所示为采用常规化学吸收法进行二氧化碳捕集的工作流程图。冷却后的烟气1一般在40~60℃温度条件下与吸收剂发生接触;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剂吸收后从吸收塔9底部排出,脱碳烟气4从吸收塔9的顶部排出。循环洗涤水管道3内的循环洗涤水起到回收随烟气扩散的吸收剂的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剂被称为富液,富液管道5中的富液经过贫富换热器10加热后送往再生塔11填料上端。富液在110-140℃以及150-200kPa的压力下进行再生,解析出二氧化碳气体。再生塔再生过程要消耗热能,由再沸器12提供。再生气6主要由二氧化碳和蒸汽构成,含有少量吸收剂蒸汽。再生气管道6内的再生气经过冷凝器13降温,经过回流罐7分离出的冷凝液经冷凝液管道8重新输送到再生塔11,分离出的二氧化碳经回流罐7上的二氧化碳排放管道排出。经过再生后的吸收剂称为贫液,贫液管道2内的贫液经过贫富换热器10回收热量后用泵输送到吸收塔9。
上述工艺流程中,二氧化碳再生过程要消耗大量能量,富液在进入再生塔之前通过贫富换热器进行加热,形成气液两相介质进入再生塔,导致了塔内换热效率下降,增加了再生能耗。此外,再生气冷凝分离出的冷凝液未作为吸收塔洗涤液重新利用,增加了洗涤段除盐水补充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可大幅度降低除盐水的消耗和再生能量消耗,并减小再生塔的尺寸。该系统设计合理、构建简单、节能环保,并能够显著降低设备制造和系统维护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型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包括吸收塔、贫富换热器、再生塔、回流罐和闪蒸罐;吸收塔底部通过富液管道与闪蒸罐连通,闪蒸罐的液体出口与再生塔上的富液入口连通,富液管道上设有富液泵;吸收塔的洗涤段设有循环洗涤水管道;烟气内的二氧化碳经吸收塔内吸收剂吸收后成为脱碳烟气排出吸收塔;
再生塔底部的贫液出口通过贫液管道与吸收塔上的贫液入口连通,贫液管道上设有贫液泵和贫液冷却器;贫液管道与富液管道通过贫富换热器换热;再生塔连接有再沸器;再生塔上的再生气出口通过再生气管道与回流罐连接,再生气管道上设有冷凝器,回流罐的液体出口通过冷凝液管道与再生塔的冷凝液入口连通;冷凝液管道通过冷凝液回流管道与循环洗涤水管道连通。
优选地,贫液出口与贫富换热器之间的贫液管道上设有半贫液-贫液换热器,再生塔上设有半贫液循环管道,半贫液循环管道与半贫液-贫液换热器连通。
进一步优选地,半贫液-贫液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
优选地,冷凝器为板式冷却器或管式冷却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韩国电力公司;韩国中部电力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韩国电力公司;韩国中部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349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