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准可控式潮水位闸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24832.0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0577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同宦;李斯湖;柴朝晖;丁兵;沈敏;雷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B7/26 | 分类号: | E02B7/26;E02B7/28;E02B7/36;E02B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河工 模型 升降 高度 精准 可控 潮水 | ||
一种可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准可控式潮水位闸,包括闸门、外蜗轮、中蜗杆、内蜗轮、传动丝杆与一号升降装置,其中,中蜗杆与位于其两侧的外蜗轮、内蜗轮均啮合,内蜗轮的中部与传动丝杆的首端固定连接,传动丝杆的尾端与一号升降装置中的一、二号螺纹孔进行螺纹传动配合,一号升降装置中的托座的顶面与闸门的底部相接触,传动丝杆、螺纹孔之间的螺纹传动配合能控制托座的高度。本设计提高了传动效率,扩大了潮水位控制范围,增加了控制精度,易于操作,可有效解决河工模型中出口水位控制的瓶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工模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位控制闸,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确可控式潮水位闸,具体适用于提高传动效率,扩大控制范围,且增强控制精度。
背景技术
河工模型是研究江、河、湖的水流、泥沙运动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模型出口水位的精准控制是模型能否与原型相似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尤其是模拟水位受潮流影响较大的河口区域。
传统的河工模型出口水位控制闸常采用卧倒式翻板门控制闸、横向拉栅门控制闸和旋转门控制闸,其中,第一种水位控制闸门出口水位波动较大、试验精度较难控制;第二种水位控制闸虽对水位波动影响较小,但由于拉栅门缝隙多,模型出口漏水量相对较大,影响流量(水位)稳定;第三种水位控制闸以闸门的旋转控制水位,模拟频繁变动的潮位时会存在控制滞后、模型出口水流紊乱的问题。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动效率较低、控制范围较窄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传动效率较高、控制范围较宽的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准可控式潮水位闸。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准可控式潮水位闸,包括闸门、左立柱与右立柱,所述闸门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立柱、右立柱的内侧壁进行竖向的滑动配合;
所述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准可控式潮水位闸还包括外蜗轮、中蜗杆、内蜗轮、传动丝杆与一号升降装置,该一号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托座、一号传动横轴与二号传动横轴,一号传动横轴、二号传动横轴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一号螺纹孔、二号螺纹孔,所述一号传动横轴的前端与左上前板的底端、左下前板的顶端同时铰连,一号传动横轴的后端与左上后板的底端、左下后板的顶端同时铰连,所述二号传动横轴的前端与右上前板的底端、右下前板的顶端同时铰连,二号传动横轴的后端与右上后板的底端、右下后板的顶端同时铰连,所述底座的底面与支撑底面相接触,底座的顶面与底前板、底后板的底部相连接,底前板的两端分别与左下前板的底端、右下前板的底端相铰连,底后板的两端分别与左下后板的底端、右下后板的底端相铰连,所述托座的顶面与闸门的底部相接触,托座的底面与托前板、托后板的顶部相连接,托前板的两端分别与左上前板的顶端、右上前板的顶端同时铰连,托后板的两端分别与左上后板的顶端、右上后板的顶端同时铰连;
所述中蜗杆与位于其两侧的外蜗轮、内蜗轮均啮合,内蜗轮的中部与传动丝杆的首端固定连接,传动丝杆的尾端依次穿经一号螺纹孔、二号螺纹孔后延伸至二号螺纹孔的外部,且传动丝杆与一号螺纹孔、二号螺纹孔均进行螺纹传动配合。
所述用于河工模型的升降高度精准可控式潮水位闸还包括与一号升降装置结构一致的二号升降装置,该二号升降装置包括三号螺纹孔与四号螺纹孔,所述传动丝杆的尾端依次穿经一号螺纹孔、二号螺纹孔、三号螺纹孔、四号螺纹孔后延伸至四号螺纹孔的外部,且传动丝杆与一号螺纹孔、二号螺纹孔、三号螺纹孔、四号螺纹孔都进行螺纹传动配合。
所述传动丝杆包括同轴的前丝杆与后丝杆,所述前丝杆的首端与内蜗轮的中部固定连接,前丝杆的尾端依次穿经一号螺纹孔、二号螺纹孔后与联轴器的一端相连接,联轴器的另一端与后丝杆的首端相连接,后丝杆的尾端依次穿经三号螺纹孔、四号螺纹孔后延伸至四号螺纹孔的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248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周转的刚性吊模装置
- 下一篇:大型刮板输送机用刮板锻造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