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驾驶员安全驾驶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915164.5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739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梁中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中昱 |
主分类号: | A61M21/00 | 分类号: | A61M21/00;A61B5/18 |
代理公司: | 南宁新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9 | 代理人: | 方明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驾驶员 安全 驾驶 监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驾驶员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属于安全驾驶配套设备技术领域。该监测装置包括智能手环和心电胸贴,智能手环包括外壳和腕带,外壳内安装有第一微控制器,外壳内还设有与微控制器均连接的存储模块、计时模块、定位模块、语音提醒模块、震动马达、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外壳上设置有触摸显示屏,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设置有电源开关、计时开关、睡眠心率采集键;心电胸贴包括心电信号传感器和第二微控制器。该装置能够测试疲劳驾驶、超时驾驶,并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疲劳驾驶状态、超时驾驶状态,对同乘人员的手腕处作出明显的提醒刺激,唤醒疲劳驾驶人员,减少交通的发生几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驾驶配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驾驶员安全驾驶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的车辆保有量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往往是因为驾驶人员有不良的驾驶习惯,例如,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带病驾驶、酒驾或醉驾等。
疲劳驾驶是影响行驶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疲劳驾驶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里机能的失调,从而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引起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者不足,车内空间缺氧,道路条件较好导致路面情况单一,疲劳后继续驾驶车辆,会感到困倦瞌睡,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出现动作迟缓或者过早,操作停顿等不安全因素,极易产生道路交通事故。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每年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至少有10万起。疲劳驾驶占交通事故的20%,占特大交通事故总数的40-50%,占交通死亡率的83%。从事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专用车辆,简称“两客一危”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非常严重,是需要重点预防和监管的对象。
目前,虽然已有很多针对疲劳驾驶的监测和提醒的相关产品,如通过心率检测器检测驾驶员的心率是否接近睡眠心率,判定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从而在检测出驾驶员疲劳驾驶时输出警示信息提醒驾驶员,但多数智能手环的心率测试值并不准确,且难以采集驾驶员睡眠时候的心率。另外,在监测到疲劳驾驶后,一般手环是通过震动提醒或语音提醒方式来对驾驶员进行提醒,唤醒驾驶员的效果还不够好,假若驾驶员在接收到震动提醒或语音提醒后并没有神志清醒,仍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同时,“两客一危”的车辆一般配备两个司机轮流开车,而目前的防止疲劳驾驶的装置,一般针对驾驶员来设计,没有将同乘人员的作用利用起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员安全驾驶监测装置,该装置能够测试疲劳驾驶、超时驾驶,并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疲劳驾驶状态、超时驾驶状态,对同乘人员的手腕处作出明显的提醒刺激,通过同乘人员唤醒疲劳驾驶人员,减少交通的发生几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驾驶员安全驾驶监测装置,包括智能手环和心电胸贴,所述智能手环包括外壳和腕带,所述外壳两端设置腕带;所述外壳内部设置第一微控制器,和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均连接的存储模块、计时模块、定位模块、语音提醒模块、震动马达、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震动马达包括马达转轴,马达转轴的一端连接偏心轮,所述偏心轮为圆柱体形,所述偏心轮正下方设置有压板,压板的的下底面固定连接有弹簧、细条状物,所述弹簧内穿设有一细条状物,所述外壳下端面还开设有通孔,所述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所述通孔外围,所述细条状物的下端正对所述通孔;所述偏心轮在转动时,通过压迫压板和弹簧,可以将所述细条状物的下端从所述通孔压出至突出外壳;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设置有触摸显示屏,所述触摸显示屏和第一微控制器连接;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或侧面设置有电源开关、计时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和电源模块连接;所述计时开关与第一微控制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中昱,未经梁中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151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