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养猪场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93779.2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743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吴飞龙;林代炎;吴晓梅;叶美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1/13;C02F103/20;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福州盈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6 | 代理人: | 孟玉青 |
地址: | 350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养猪场 污水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养猪场的污水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沉淀过滤,效率低下,并不能将水完全净化,且残余的粪便,再进行处理,十分麻烦的问题,包括过滤池,缓冲池,水解酸化池,厌氧池,净水池,沼气发电机,猪粪烘干机,排污管。过滤池中设有清理装置,清理装置包括液压缸、推粪面板、清洁毛刷,推粪面板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清洁毛刷的端部正好触及第一过滤网,推粪面板将第一过滤网上的猪粪推进排污管,运输至猪粪烘干机。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将猪粪烘干,得到可用的猪粪,提高工作效率,在净化池内实时监测水质,提高控制水质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养猪场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生猪养殖场中,由于生猪日常排泄粪便及尿液混入水中,所以产生的污水大多由这两者组成。将生猪养殖场中的污水进行处理,便可以得到可循环利用的干净的水,且猪粪处理后可以给土地施肥,具有较大的价值。若进行传统的沉淀过滤,效率低下,并不能将水完全净化,且残余的粪便,再进行处理,十分麻烦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沉淀过滤生猪养殖场的污水,效率低下,效果差,并且再对残余的粪便进行处理,麻烦繁琐。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养猪场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过滤池,缓冲池,水解酸化池,厌氧池,净水池,沼气发电机,猪粪烘干机,排污管;
所述过滤池包括进水口、排污管、第一过滤网、清理装置、第二过滤网、第一污水泵,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过滤池的左侧上方,所述排污管通过螺丝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过滤池的左侧中部,所述排污管与过滤池连接处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过滤网设于过滤池内的中部位置、所述第一阀门下端,所述清理装置设于第一过滤网的上方,所述清理装置包括液压缸、推粪面板、清洁毛刷,所述液压缸通过焊接安装在过滤池的外壁,所述推粪面板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清洁毛刷设于推粪面板的底面,所述清洁毛刷的端部正好触及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设于第一过滤网的下方,所述第一污水泵设于过滤池底部,所述第一污水泵的输出端口连接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穿过过滤池的右壁下部连接至缓冲池左壁上部,所述过滤池底部中心安装有第一排污闸;
所述缓冲池包括第一活性炭、第二活性炭,所述第一活性炭设于缓冲池的中上部位置,所述第二活性炭设于缓冲池的中下部位置,所述缓冲池壁上、第一水管与缓冲池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活性炭上方安装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设有两个进水管道,所述第二水管穿过缓冲池的右壁上部连接水解酸化池左壁上部,所述第二水管上插接有第二污水泵,所述缓冲池底部中心安装有第二排污闸;
所述水解酸化池内填充有弹性立体填料,所述水解酸化池壁上、第二水管的出水口与水解酸化池的连接处安装有第三阀门,所述弹性立体填料上方安装第三水管,所述第三水管设有两个进水管道,所述第三水管穿过水解酸化池右壁上部连接厌氧池左壁下部,所述第三水管上插接有第三污水泵,所述水解酸化池底部中心安装有第三排污闸;
所述厌氧池内填充有厌氧弹性填料,所述厌氧池顶部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排气管连接,所述排气管与沼气发电机连接,所述第三水管厌氧池的连接处安装有第四阀门,所述厌氧弹性填料上方安装第四水管,所述第四水管设有两个进水管道,所述第四水管穿过厌氧池右壁上部连接净水池左壁上部,所述第四水管上插接有水泵,所述厌氧池底部中心安装有第四排污闸;
所述净水池包括第一电动机、净水剂投放口、水质检测器、搅拌装置、出水口,所述第一电动机焊接在净水池顶部,所述净水剂投放口设于净水池顶部右侧,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旋转杆、上托面、下托面、搅动柱,所述搅动柱的上端连接上托面,所述搅动柱的下端连接下托面,所述旋转杆设于上托面的中心与下托面中心的连线上,所述旋转杆的下端连接下托面,所述旋转杆的上端连接第一电动机,所述出水口设于水质检测器的下方,所述出水口与净水池的连接处设有第五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93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酶解蛋白自动喷码系统
- 下一篇:一种面向手势识别的高精度柔性电子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