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大口径熔石英元件损伤修复的辅助安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93330.6 | 申请日: | 2019-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46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军;张传超;张丽娟;蒋晓龙;陈静;方振华;廖威;栾晓雨;蒋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 |
代理公司: | 50216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蔡冬彦 |
地址: | 621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口径 熔石英 二维移动机构 转运 元件固定 升降台 固定底座 平移组件 辅助安装装置 底板 本实用新型 修复 夹持机构 人员健康 元件安装 元件损伤 地把 夹持 卸下 搬运 升降 送入 安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口径熔石英元件损伤修复的辅助安装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元件转运框架以及二维移动机构,所述元件转运框架包括底板、持握结构以及若干元件夹持机构;所述二维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固定底座上的升降台以及安装在升降台上的平移组件,调节升降台和平移组件,能够改变置于平移组件上元件转运框架的位置,以将该元件转运框架夹持的大口径熔石英元件送入位于二维移动机构旁的元件固定框架中。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把大口径熔石英元件安装到修复平台的元件固定框架中,或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从元件固定框架中卸下,保证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安全,避免了过去影响搬运人员健康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元件维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口径熔石英元件损伤修复的辅助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大口径熔石英元件损伤修复是消除大型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在熔石英元件损伤阈值之上运行产生的激光损伤的有效方法,可以极大延长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服役寿命,节约激光器运行维护费用。
在损伤修复维护时,需要把大口径熔石英元件安装到损伤修复平台上的元件固定框架中,即需要先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再平移嵌入到损伤修复平台的元件固定框架中,修复完成后再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从元件固定框架中取出,并转运到地面上。
目前,大口径熔石英元件在整个修复过程中的上下架完全由人力搬运,随着工程化应用的展开,单纯依靠人力上下架应对大批量大口径熔石英元件修复现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单个大口径熔石英元件和夹具的总重量超过几十千克,人力搬运不仅非常吃力,而且无法保证元件上下架的绝对安全,搬运过程中极易发生磕碰事件,造成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彻底损坏,损伤极大。并且,在狭小的安装工位工人必须以探身等扭曲的姿势承重把大口径熔石英元件装入损伤修复平台上的元件固定框架中,极易引起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极大威胁员工身心健康。
目前,已经公开了大量的用于大口径光学元件安装的方法和装置,如助力装置、机械臂等,但是这些方法和装置基本上都是针对其特有的工作环境,并不适用于修复平台狭小空间下的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安装。因此,为了保证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安全以及搬运人员的健康,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探索出一种在狭小空间辅助安装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装置,以解决目前单纯依靠人力搬运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完全由人力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装入损伤修复平台上的元件固定框架中,无法保证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安全以及搬运人员的健康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口径熔石英元件损伤修复的辅助安装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大口径熔石英元件损伤修复的辅助安装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元件转运框架以及安装在固定底座上的二维移动机构,其要点在于:所述元件转运框架包括底板、安装在底板一侧的持握结构以及沿周向分布在底板周围、能够夹紧或释放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元件夹持机构;
所述二维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固定底座顶部的升降台以及安装在升降台顶部的平移组件,调节升降台和平移组件,能够改变置于平移组件上元件转运框架的位置,以将该元件转运框架夹持的大口径熔石英元件送入位于二维移动机构旁的元件固定框架中。
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把大口径熔石英元件安装到修复平台的元件固定框架中,或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从元件固定框架中卸下,保证了大口径熔石英元件的安全,避免了过去影响搬运人员健康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元件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上的固定块以及通过夹持驱动组件安装在该固定块上的夹持块,各夹持块沿周向分布在底板的外缘以外,并能够在对应夹持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靠近或远离底板的外缘。采用以上结构,简单可靠,能够牢固地夹持住大口径熔石英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933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压框的镜座
- 下一篇:镜头、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