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束控制臂及悬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90562.6 | 申请日: | 2019-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1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燕;程卓;何家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悬架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前束控制臂及包括该前束控制臂的悬架系统,该前束控制臂包括控制臂本体及分别设于控制臂本体的内、外两端的内侧安装部及外侧安装部,所述控制臂本体整体呈向后凸起的弓箭形;沿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前侧边缘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有前加强筋,沿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后侧边缘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有后加强筋;所述前加强筋的厚度保持均匀一致,所述后加强筋的厚度从两端至中间逐渐增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满足空间布置要求,能够同时承受内外横向力和前后纵向力,通过加强筋的设计使横向力和纵向力合理分配与科学传递,通过较低重量的前束控制臂可获取较高的强度及屈曲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束控制臂及包括该前束控制臂的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车型在后悬架上采用多连杆结构,多连杆式悬架是由4-5根杆件组合起来,以控制车轮位置变化;其主要优点是:车轮跳动时轮距和前束的变化很小,不管汽车是在驱动或者制动状态,都可以按司机的意图进行平稳地转向,转弯适应性更好,车身侧倾小,能在转向侧倾作用下改变后轮的前束角,这就意味着后轮可以一定程度的随前轮一同转向,达到舒适性与操控性两不误的目的。
其中,前束控制臂的作用就是调整后轮的前束角,与其它控制臂一起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有效降低轮胎摩擦,达到多连杆悬架优越的综合性能。
现有技术中,多连杆式悬架中的前束控制臂均为直臂设计,且多为圆管状、锻造件或者冲压钢板件等,占用的横向空间受限制,必须在直线方向无其他零件干涉才可用,对于后轮带转向功能的5连杆式悬架,由于前束控制臂内点由转向机位置限定,外点由轮胎位置限定,前束控制臂前方需要避让弹簧减振器,所以直臂结构不能满足空间布置要求;另外,对于5连杆式悬架,没有沿纵向布置的纵臂,当车轮受到纵向冲击,会产生明显的弹跳感,前束控制臂承受一定的纵向力,容易造成变形、移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前束控制臂,不仅能够满足空间布置要求,且能够增加结构强度,耐用度得到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束控制臂,其包括控制臂本体及分别设于控制臂本体的内、外两端的内侧安装部及外侧安装部,所述控制臂本体整体呈向后凸起的弓箭形;
沿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前侧边缘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有前加强筋,沿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后侧边缘分别向两侧延伸形成有后加强筋;
所述前加强筋的厚度保持均匀一致,所述后加强筋的厚度从两端至中间逐渐增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加强筋的宽度呈中间宽两端窄的分布趋势;
所述后加强筋的两端不延伸至所述控制本体的两端部,且所述后加强筋各处的宽度保持均匀一致。
作为优选方案,任意处的所述前加强筋的厚度均大于与其相对应位置处的所述后加强筋的厚度。
作为优选方案,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前加强筋与所述后加强筋之间均限定有凹槽。
作为优选方案,沿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内、外侧方向及上、下侧方向均呈对称分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前侧面呈光滑过渡的曲面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臂本体的前侧面从其两端至中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面、凸弧面、凹弧面及第二平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内侧安装部的中心轴线及所述外侧安装部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束控制臂的材质为铝合金。
同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悬架系统,其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前束控制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905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动压齿轮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空气炸锅电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