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激光器驱动电路及激光器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88395.1 | 申请日: | 2019-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92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S3/09 | 分类号: | H01S3/09;H01S5/04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马萍华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器 驱动 电路 显示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驱动电路及激光器显示设备。该电路包括: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用于调节激光器组件电流的幅值的模拟调光信号。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收用于控制激光器组件电流的有无的高频脉冲调光信号,且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频率范围在18K HZ‑300M HZ之间。激光器驱动电路根据模拟调光信号和高频脉冲调光信号,可以高速驱动激光器组件发光或停止发光,以解决散斑问题,提高了激光器驱动电路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器驱动电路及激光器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激光因其良好的单色性使得其在显示领域的色彩方面有着其他光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动辄几万小时的寿命也使得激光电视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目前激光显示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技术的更迭也日新月异,目前主流的产品仍为单色激光加荧光粉方案的激光电视,但随着激光器技术的发展,双色、三色激光电视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论是单色、双色还是三色激光电视,激光极窄的谱线宽度都会引入较长的相干长度(或相干时间),如果不进行消相干处理而直接在投影屏幕上进行显示,在屏幕上用户就会看到明显的干涉条纹的图像,即散斑。通常,散斑对于成像质量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例如针对三色纯激光电视,由于其红色R、绿色G、蓝色B三基色均采用激光器,各自都会产生散斑,其中红色激光由于线宽最长,相干长度(相干时间)最长,干涉最严重,散斑也是最明显的。也可以说,散斑问题的解决是直接关系到三色激光电视能否推向市场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激光显示领域针对散斑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处理方式,绝大部分方式都是在光路中进行散斑的减弱,比如加散射片进行散斑的匀化,或者加入起偏器件改变光束的偏振特性,但上述方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三色激光电视中,由于其三基色各自的散斑情况不一样,在光路中设置相同的消散斑器件对于各基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难以寻求合适的技术规格同时满足各基色的消散斑要求,存在难以寻求合适的中间规格的情况。
因此,如何提高激光器驱动电路的驱动性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驱动电路、激光器显示设备及激光器驱动方法,以解决现有激光电视由于散斑问题而导致驱动性能低下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激光器驱动电路,包括:
所述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用于接收模拟调光信号,所述模拟调光信号用于调节激光器组件电流的幅值;所述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用于接收高频脉冲调光信号,所述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激光器组件电流的有无,所述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频率范围在18K HZ-300M HZ之间且所述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占空比范围为大于50%,或者,所述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频率范围在18K HZ-300M HZ之间;所述激光器驱动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模拟调光信号和所述高频脉冲调光信号,驱动所述激光器组件发光或停止发光。
通过第一方面提供的激光器驱动电路,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接收模拟调光信号以调节激光器组件电流的幅值。激光器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接收高频脉冲调光信号以控制所述激光器组件电流的有无。激光器驱动电路可以根据模拟调光信号和高频脉冲调光信号,驱动激光器组件发光或停止发光。其中,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频率范围在18KHZ-300M HZ之间且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占空比范围为大于50%,或者,高频脉冲调光信号的频率范围在18K HZ-300M HZ之间。从而,激光器驱动电路改变了驱动电流的“恒流”特性,即激光器驱动电路产生不同幅值的电流,且激光器驱动电路高速控制了驱动激光器组件发光或停止发光,使得激光器驱动电路输入到驱动激光器的驱动电流时有时无,干扰了激光器组件中激光器的激光腔内激光的谐振,影响了激光器输出光波的“单波长”特性,即激光器得到的激光光谱就会变宽,不同波长的光之间的相干性要差一些,以解决散斑问题,提高了激光器驱动电路的驱动性能,改善了激光器组件的显示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883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飞行器发动机排气装置端部加工夹具
- 下一篇:智能插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