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57399.3 | 申请日: | 2019-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456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袁光宇;刘敏;孙琰;田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充质 干细胞 培养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皿领域,具体涉及技术领域为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包括,皿盖、皿底、样品托。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较长的原代培养时间里游离出来的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块融合密切不易分离,换液过程导致组织块松动,不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游离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皿领域,具体涉及技术领域为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
背景技术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孕妇产后胎盘和脐带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随着干细胞冻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将胎盘和脐带中的干细胞冻存。现有的分离技术,多是经由组织切块后培养瓶原代培养,待间充质干细胞自行游离到培养容器中贴壁生长,再用消化酶消化。一方面培养过程往往需要14-18d,在较长的原代培养时间里游离出来的间充质干细胞与组织块融合密切不易分离,消化下来的细胞需要经过滤后才能获得间充质干细胞,操作步骤繁琐复杂;另一方面换液过程有时也会导致组织块松动,不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游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现高效分离间充质干细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包括,皿盖、皿底、样品托。
所述皿盖为圆柱形,所述皿盖规格为π×(4~5cm)2×(1~1.5cm)。所述皿盖的皿盖顶设置1排或若干卡槽,所述卡槽数量为5~10个,所述卡槽用于固定样品托。
所述皿底为圆柱形,所述皿底规格为π×(3.9~4.9cm)2×(2~2.5cm)。所述皿底设有刻度线。
所述样品托包括卡托、样品入口、游离孔。所述样品托为圆柱形或其他规则柱体。所述样品托规格为π×0.75cm2×(1.7~2.2cm)。所述样品托卡托与皿盖卡槽咬合。所述游离孔为圆形或其他规则图形。所述游离孔为2-5个。所述游离孔规格为π×(0.2~0.3cm)2。所述游离孔规则分布于样品托下半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样品托实现组织与游离出来的间充质干细胞不直接接触,扩大分离效率。将组织块样品切成1cm3大小,组织块样品经样品托入口放入,样品托卡托与皿盖卡槽咬合固定,由于皿盖和皿底的高度差,使样品托距离皿底1-3mm,不直接接触。培养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游离出来,通过游离孔游离到样品托外培养皿中,并贴壁生长。换液时组织块与游离细胞分别在皿盖样品托和皿底,实现了很好地物理分离。消化收集间充质干细胞时,组织块与游离细胞分别在皿盖样品托和皿底,将皿底细胞消化即可得间充质干细胞。
附图说明
图1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皿结构示意图;
图2样品托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卡槽11,皿盖12,样品托13,皿底14,刻度线15;卡托131,样品入口 132,游离孔13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①样品由样品入口132加入样品托13;②样品托13依靠卡托131固定在卡槽11;③盖上皿盖12,由刻度线15观察培养液淹没样品及样品托13与皿底14的距离在1-3mm;④间充质干细胞由游离孔133游离出样品托13,到皿底14。
实施例2
整个操作在无菌环境中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中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573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影像灯箱支架
- 下一篇:一种用于检测凹槽的光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