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快速施工的变截面管廊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46347.6 | 申请日: | 2019-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592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吴庆雄;陈荣刚;胡善华;杨益伦;陈洪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福建高速至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林捷;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闽***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快速 施工 截面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快速施工的变截面管廊结构,包括顶板、侧墙和底板,所述顶板采用截面高度逐渐变化的变截面结构形式,侧墙设置于顶板两侧,侧墙与平直底板之间设置有倒角部,在管廊施工中顶板下方设置有与顶板贴合的顶模,在顶模下方设置有与侧墙贴合的侧模,在顶模和侧模之间设置有铰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截面高度逐渐变化的变截面顶板结构能有效消除管廊在顶部、侧向土压力和其他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应力集中现象,还能充分减轻自重、节省材料并发挥结构受力特点;相应地,与变截面顶板结构相匹配的曲线顶模通过铰接结构与侧模相连,形成无折角的整体钢内膜,充分适用于管廊的快速施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快速施工的管廊截面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快,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齐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越来越狭小,空间资源愈发宝贵。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各种管线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直埋敷设方式,直埋敷设管线施工便捷,但是使用年限短,且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线敷设杂乱无章,占据了大量地下空间,经常与城市的基本建设工程交叉,而出现敷设管线被损毁的现象。直埋敷设管线一旦出现损坏,需要开槽破路对管线进行检查修复,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给市民的正常出行带来不便,也污染了周边环境,影响城市市容。为解决传统直埋敷设管线的弊端,充分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近年来地下管廊工程建设在国内得到大力发展。
目前,市政管廊、地下通道等地下混凝土管廊结构一般采用整体现浇或节段预制、现场拼接的形式。其中预制管廊虽然能快速预制,缩短工期,但受吊装重量所限节段长度较短,导致接缝较多、防水性能较差,埋设线路若高差、转角变化过大也不适用,且相关预制管廊设计理念和规范尚且不完全成熟;管廊现场整体浇筑,因结构防水、抗震性能良好,能适应复杂的结构断面形式,且相关设计规范、施工技术和工艺较为成熟而被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的管廊结构形式使得现浇模板支撑系统较为复杂,安装、拆卸模板效率低,另外传统的现浇施工技术采用人工在狭小的舱室内独立完成现浇各道工序,严重降低了现浇管廊的施工效率,致使管廊的建设进程缓慢,因此对管廊结构形式、快速施工技术的相关研发显得愈发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快速施工的管廊截面结构,能有效消除管廊在顶部、侧向土压力和其他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应力集中现象,还能充分减轻自重、节省材料并发挥结构受力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快速施工的管廊截面结构,包括顶板、侧墙和底板,所述顶板采用截面高度逐渐变化的变截面结构形式,侧墙设置于顶板两侧,侧墙与平直底板之间设置有倒角部,在顶板下方设置有与顶板贴合的顶模,在顶模下方设置有与侧墙贴合的侧模,在顶模和侧模之间设置有铰接结构。
进一步的,截面高度逐渐变化的变截面顶板,由侧墙与顶板交界处先经圆曲线过渡,然后以渐变曲线过渡至顶板跨中处所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侧模和顶模,通过铰接结构相连,形成无折角的整体钢内膜,充分适用于管廊的快速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侧墙均为矩形等截面形式,侧墙与底板间以直线倒角部进行过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消除管廊在顶部、侧向土压力和其他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应力集中现象,还能充分减轻自重、节省材料并发挥结构受力特点。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板支撑示意图;
图中:100-底板;200-侧墙;300-顶板; 400-倒角部;500-模板;600-侧模;700-铰接结构;800-顶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福建高速至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未经福州大学;福建高速至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46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滑脱的胸腹腔留置引流装置
- 下一篇:滑板车重力转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