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42281.3 | 申请日: | 201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2633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生;陈吉平;许弘;薛威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0 | 分类号: | B32B37/00;B32B4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杨淑霞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压力 检测 贴合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其包括:上贴合辊、下贴合辊以及压力检测单元;上贴合辊和下贴合辊上下排布,且保持平行设置,上贴合辊的辊面与下贴合辊的辊面相接触,压力检测单元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与上贴合辊的两端相连接,任一端的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壳体、压力腔、压力传递丝杆、敏感元件、表盘,壳体中空设置,压力腔由位于壳体中的塞体所限定,塞体的压力腔与壳壁上收容敏感元件的空间相连通,表盘的指针与敏感元件相连接,压力传递丝杆的端部与塞体相抵靠。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通过在上贴合辊的两端设置压力检测单元,可对上贴合辊两端施加的贴合压力进行调节,保证了薄性材料贴合时贴合压力的一致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合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通过贴合工艺形成的薄性材料而言,在贴合过程中,如果贴合辊两端的压力不均匀,容易造成贴合的薄性材料中产生气泡。产生的气泡会严重影响产品的性能,甚至导致产品的报废。因此,针对如何保证贴合辊两端施加均匀的贴合作用力的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地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包括:上贴合辊、下贴合辊以及压力检测单元;
所述上贴合辊和下贴合辊上下排布,且保持平行设置,所述上贴合辊的辊面与下贴合辊的辊面相接触,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块与所述上贴合辊的两端相连接,任一端的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壳体、形成于所述壳体中的压力腔、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中的压力传递丝杆、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壳壁中的敏感元件、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的表盘,所述壳体中空设置,所述压力腔由位于所述壳体中的塞体所限定,所述塞体的压力腔与所述壳壁上收容所述敏感元件的空间相连通,所述表盘的指针与所述敏感元件相连接,所述压力传递丝杆的端部与所述塞体相抵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上贴合辊和下贴合辊的两端分别由一立板所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立板上开设有固定所述上贴合辊两端的第一连接块和下贴合辊两端的第二连接块装配的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立板的上端,所述压力传递丝杆贯穿所述限位板并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块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塞体的侧面周向凹陷设置,所述凹陷中套装有垫圈,所述压力传递丝杆的端部与所述垫圈相抵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凹陷的底部为锥形面,所述锥形面朝向所述压力腔延伸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塞体与所述壳体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的改进,所述压力检测单元还包括调节手轮,所述调节手轮通过一杆体连接于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杆体延伸至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塞体相抵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压力检测的贴合机构通过在上贴合辊的两端设置压力检测单元,可对上贴合辊两端施加的贴合压力进行调节,保证了薄性材料贴合时贴合压力的一致性,有利于避免了气泡、分层、橘皮等不良问题的产生。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422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载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捆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