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负离子发生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38163.5 | 申请日: | 201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60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 |
代理公司: | 33300 台州市凯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宁宁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滤波整流 电容 瞬态抑制稳压管 电感 二极管 磁珠 负离子发生电路 本实用新型 电解电容 串联 电子技术领域 直流电源模块 升压变压器 自激振荡部 倍压整流 负极连接 稳定频率 正极串联 低压端 电路地 负离子 高压端 交变电 发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负离子发生电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本负离子发生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滤波整流部、自激振荡部、升压变压器T1、倍压整流部以及发射部,滤波整流部包括电容C1、瞬态抑制稳压管DZ1、二极管D1、磁珠B1、电感L4以及电容C2,电容C1的一端、瞬态抑制稳压管DZ1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1的一端均连接至滤波整流部的高压端,电容C1的另一端以及瞬态抑制稳压管DZ1的另一端均连接至滤波整流部的低压端,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磁珠B1串联,磁珠B1的另一端与电感L4串联,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2的正极串联,电解电容C2的负极连接到电路地GND。本实用新型具有能通过稳定频率的交变电压产生稳定量的负离子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产生离子的装置,特别是一种负离子发生电路。
背景技术
负离子发生器是通过释放高压产生负离子进入人体呼吸道内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装置,目前市面上存在的负离子发生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生的电压较低或者不稳定。
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公布号:CN201310270441】中的一种空气负离子净化器,包括12V直流电源、电感式振荡电路、五倍压整流电路及高效放电路。所述电感式振荡电路由NPN型晶体管、高频变压器、电阻和电位器组成,NPN型晶体管基极通过电阻接电位器一端及其活动端,电位器另一端接高频变压器初级线圈同名端,高频变压器初级线圈异名端和NPN型晶体管集电极接电路正极VCC,NPN型晶体管发射极接高频变压器初级线圈同名端,高频变压器初级线圈异名端接电路地;所述的五倍压整流电路及高压放电电路由高频变压器升压线圈、高压二极管D1-D5、高压电容C1-C3及高压放电针组成。
上述结构虽然能很好的通过高压放电针释放负高压产生负离子,但由于一般的直流电源供给中会受到外界磁干扰的影响,会对电路产生不同频率的交变电流,从而影响变压器产生不稳定的电压,并导致无法正常产生负离子,且容易衍生出臭氧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粒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负离子发生电路,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变压器通过稳定频率的交变电压产生稳定量的负离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负离子发生电路,包括直流电源模块、与直流电源模块连接的滤波整流部、与滤波整流部连接的自激振荡部、连接在自激振荡部内的升压变压器T1、与升压变压器T1连接的倍压整流部以及与倍压整流部连接的发射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整流部包括电容C1、瞬态抑制稳压管DZ1、二极管D1、磁珠B1、电感 L4以及电容C2,所述电容C1的一端、瞬态抑制稳压管DZ1的一端以及二极管D1的一端均连接至滤波整流部的高压端,所述电容 C1的另一端以及瞬态抑制稳压管DZ1的另一端均连接至滤波整流部的低压端,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磁珠B1串联,所述磁珠 B1的另一端与电感L4串联,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2 的正极串联,所述电解电容C2的负极连接到电路地GND。
工作原理:直流电源模块产生的12V直流电源后进入到滤波整流部,滤波整流部内的与直流电源模块并联的电容C1能滤除电路中的低频杂波信号,与直流电源模块并联的瞬态抑制稳压管 DZ1能抑制电路中的瞬态高压脉冲,防止输出的电流给后续电路产生冲击,二极管D1能防止12V直流电源反接,防止电源反接引起的后续元器件损坏,磁珠B1能对电路中的高频信号进行高频滤波作用,电感L4和电容C2组成LC滤波电路,能起到抑制电磁干扰作用;自激震荡部能为升压变压器T1提供稳定的频率,使得升压变压器T1能为倍压整流电路提供高频电压,倍压整流电路能对升压变压器T1提供的高频电压进行进一步的升压,并最终在发射部释放负高压产生负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381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接式屋面避雷带
- 下一篇:一种隔离开关机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