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触摸式感测入耳式耳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831384.X | 申请日: | 2019-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49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聚鹏(深圳)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3K17/96 |
| 代理公司: | 44357 深圳市深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黄立强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面壳 触摸感应片 内托 喇叭 底壳 耳机 人耳 电池 无线通讯功能 入耳式耳机 电性连接 感应区域 检测灵敏 内壁贴合 皮肤接触 人体电容 实时响应 音频开关 出音孔 无延时 误判 感测 围合 发音 佩戴 电路 检测 | ||
一种触摸式感测入耳式耳机,包括面壳和底壳,面壳在佩戴耳机时用于与人耳皮肤接触,底壳与所述面壳相连并围合形成有一内部空间,内部空间设有内托、喇叭、电池和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PCBA板,内托于所述内部空间与面壳的内壁贴合,内托上贴设有触摸感应片,面壳上形成有与触摸感应片对应的感应区域,喇叭固定于内托上并通过出音孔发音,触摸感应片、喇叭和电池分别与PCBA板电性连接,该触摸感应片通过与人耳接触打开音频开关,其利用人体电容检测原理,可做到实时响应,无延时现象,接触面积大,检测灵敏可靠,不会误判,且结构及电路简单易于实现,还可节省耳机的内部空间,并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耳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摸式感测入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线耳机,大多采用入耳检测技术实现耳机的音频播放自动启动与关闭,以实现智能管控。例如,当想听音乐时,只需把耳机佩戴入耳,其入耳检测模块便可检测耳机是否已佩戴到人体耳,自动启动音频通路,从而播放音乐;而当取下耳机后,入耳检测模块通过检测并判断耳机已被取下后,则断开音频通路,静发音,此无线耳机无音频功耗,高效且节能。
然而,现有入耳检测技术大多采用光感技术和体温检测技术,其中,光感技术的缺陷在于,光暗场合会产生误判,且生产调试复杂,而且需壳体露孔给光感,导致壳体不美观。而人体体温检测技术,由于温度变化存在延时,从而导致响应速度慢,以及开机或关机相对滞后。由此可知,现有技术虽然能满足入耳检测要求,但是存在以上缺陷,从而大大影响力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触摸式感测入耳式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摸式感测入耳式耳机,包括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在佩戴耳机时用于与人耳皮肤接触,所述底壳与所述面壳相连并围合形成有一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设有内托、喇叭、电池和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PCBA板,所述内托于所述内部空间与面壳的内壁贴合,所述内托上贴设有触摸感应片,所述面壳上形成有与所述触摸感应片对应的感应区域,所述喇叭固定于内托上并通过出音孔发音,所述触摸感应片、喇叭和电池分别与PCBA板电性连接,以当耳机佩戴入耳后,触摸感应片探测到与人体皮肤的接触,并传递信号给PCBA板的触摸芯片,立即响应控制开启音频通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为两个扣合相连且呈扁平状的半球形壳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通过卡扣连接并胶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面壳上还设有泄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感应区域和泄气孔分别分布于面壳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CBA板上设有用于无线通讯的蓝牙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触摸式感测入耳式耳机,通过包括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在佩戴耳机时用于与人耳皮肤接触,所述底壳与所述面壳相连并围合形成有一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设有内托、喇叭、电池和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PCBA板,所述内托于所述内部空间与面壳的内壁贴合,所述内托上贴设有触摸感应片,所述面壳上形成有与所述触摸感应片对应的感应区域,所述喇叭固定于内托上并通过出音孔发音,所述触摸感应片、喇叭和电池分别与PCBA板电性连接,以当耳机佩戴入耳后,触摸感应片探测到与人体皮肤的接触,并传递信号给PCBA板的触摸芯片,PCBA板立即响应控制开启音频通路,使得本实用新型通过与人耳接触打开音频开关,其利用人体电容检测原理,可做到实时响应,无延时现象,接触面积大,检测灵敏可靠,不会误判,且结构及电路简单易于实现,还可节省耳机的内部空间,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聚鹏(深圳)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宁聚鹏(深圳)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313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