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建筑门窗过滤空气颗粒物的通风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29523.5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60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魏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琦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7/28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展利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7 | 代理人: | 杨春雷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门窗 过滤 空气 颗粒 通风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门窗过滤空气颗粒物的通风结构,包括门窗主体,所述门窗主体的一侧外表面靠近后端的位置铰接有窗板,所述门窗主体的内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窗板的前端外表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设置有轴流风扇与活性炭过滤网,所述活性炭过滤网位于轴流风扇的后侧,所述窗板的前端外表面靠近通孔的位置设置有透明玻璃,所述窗板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触点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一系列的结构使本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轴流风扇能够随着使用者关闭开启窗板自动运行转动,省去传统换气装置频繁插取电源的繁琐步骤,为使用者提供极大地便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门窗过滤空气颗粒物的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环节污染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是悬浮颗粒物中污染环节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对于室内空气污染物,其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来源于室内及室外两方面,室外来源主要是室外被污染的空气,主要是颗粒物,其污染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室内来源主要包括人体的活动以及建筑材料,其中,人体活动主要有人体呼吸、吸烟以及烹饪等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建筑材料包括装修材料和室内家具所含的挥发性有机物,目前,建筑门窗的气密性越来越好,这样,室内的污染物得不到即使清除,而要清除室内污染物的最有效手段则是通风,通风不仅可以引进新鲜空气,而且可以稀释室内的各种污染物,传统门窗通风结构大多数使用换气扇使房间内外空气流通,从而防止室内污染空气得到稀释,但该装置在白天使用时使用者会采用门窗开启通风的方式对室内空气通风,使用者需要手动关闭换气扇,该操作方式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门窗过滤空气颗粒物的通风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门窗过滤空气颗粒物的通风结构,包括门窗主体,所述门窗主体的一侧外表面靠近后端的位置铰接有窗板,所述门窗主体的内表面靠近前端的位置开设有凹槽,所述窗板的前端外表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设置有轴流风扇与活性炭过滤网,所述活性炭过滤网位于轴流风扇的后侧,所述窗板的前端外表面靠近通孔的位置设置有透明玻璃,所述窗板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触点杆,所述窗板的一侧外表面靠近触点杆的位置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端子,所述触点杆的一端设置在活动槽的内部,所述触点杆的一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阻块,所述活动槽与阻块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触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端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装置结构设计使轴流风扇能够随着使用者关闭开启窗板自动运行转动,省去传统换气装置频繁插取电源的繁琐步骤,为使用者提供极大地便利,同时活性炭过滤网能够吸附过滤室内以及通向室内的外部空气,一定程度的减少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室内,较好的提高装置的使用效率。
优选的,所述触点杆远离第二端子的一端外表面呈60°倾斜,且触点杆与凹槽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凹槽与触点杆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窗板转动遮蔽门窗主体时,门窗主体碰触挤压触点杆,并在触点杆60°倾斜面的作用下使触点杆收缩。
优选的,所述阻块的横截面积小于活动槽的横截面积,且阻块与活动槽活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触点杆在活动槽内移动。
优选的,所述活性炭过滤网的数量为两个,且其以轴流风扇的中心为中点对称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炭过滤网用于吸附过滤室内以及室外空气中含有的颗粒物以及有毒有害气体。
优选的,所述触点杆为陶瓷材质,所述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N/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琦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琦少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295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