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插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21537.2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632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邓文军;周贻赔;张俊凯;成望;徐家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飞利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8 | 分类号: | H01R4/38 |
代理公司: | 33251 嘉兴海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肖小红 |
地址: | 3173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线框 螺栓 夹线板 导电板 容纳腔 壳体 本实用新型 接线端子 外接导线 轴向移动 侧壁 体内 矩形框状结构 可移动地设置 螺孔配合 周向转动 转动螺栓 电连接 接线部 进线孔 螺纹部 穿孔 夹紧 伸入 线端 旋紧 压紧 损伤 扭曲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插端子,包括壳体和若干接线端子,各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导电板和螺栓,接线框为矩形框状结构,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接线框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腔内,螺栓以只能周向转动且不能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上,螺栓的螺纹部与接线框上的螺孔配合,壳体上设有穿孔,导电板固定在壳体内,导电板的一端具有夹线板部,另一端设有接线部,夹线板部伸入接线框内,容纳腔的侧壁上具有进线孔,转动螺栓时带动接线框相对于夹线板部沿螺栓的轴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中的地插端子的结构合理,通过夹线板部与接线框相对应的侧壁将外接导线的线端夹紧从而实现电连接,减少了螺栓旋紧时直接压紧外接导线对外接导线带来扭曲损伤,并且连接可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插端子,属于接电端子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地插端子装于地面插座上,用于过渡连接外接导线和地插上的功能件。现有的一种地插端子包括包括壳体和若干接线端子,各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和螺栓,所述接线框为矩形框状结构,在所述壳体上与接线框对应的位置具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进线孔,在连接外接导线时,将外接导线的线端由进线孔插入接线框内,然后通过旋转螺栓,螺栓产生轴向移动通过其端部将外接导线的线端压紧在接线框内实现连接,然而在连接外接导线时,螺栓与外接导线接触后随着螺旋继续旋转压紧外接导线的过程中会造成导线产生扭曲损伤,从而影响电连接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对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是现有地插端子在连接外接导线时容易损伤导线的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地插端子,包括壳体和若干接线端子,
各接线端子包括接线框、导电板和螺栓,所述接线框为矩形框状结构,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接线框的容纳腔,所述接线框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螺栓以只能周向转动且不能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螺栓的螺纹部与所述接线框上的螺孔配合,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螺栓的头部对应的位置设有穿孔,所述导电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导电板的一端具有夹线板部,另一端设有接线部,所述夹线板部伸入所述接线框内,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具有供外接导线插入的进线孔,转动所述螺栓时带动所述接线框相对于所述夹线板部沿螺栓的轴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栓的头部上具有向外突出的环形限位凸台,所述壳体上具有与所述环形限位凸台配合的限位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以卡接的方式对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电板以卡接、螺丝固定或压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线部的截面形状为C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底面上固定有端子支架上,所述接线端子包括零线端子、火线端子和地线端子,所述地线端子中的所述导电板称之为地线导电板,所述壳体底壁上设有让位孔,所述地线导电板具有向内所述让位孔内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具有与所述端子支架表面相贴实现电连接的导电平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端子支架通过紧固螺丝固定在所述壳体底面上,在所述壳体上具有贯穿的螺丝穿孔,所述端子支架上与所述螺丝穿孔对应的位置设有螺丝孔,所述紧固螺丝穿过所述螺丝穿孔与所述螺丝孔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紧固螺丝上在所述壳体外部套设有垫片。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述结构,在连接外接导线时,将外接导线的线端由进线孔穿入接线框内,然后将螺丝刀的尖端由穿孔插入螺栓头部的插槽内旋转螺栓,螺栓旋转时带动所述接线框相对于所述夹线板部沿螺栓的轴向移动,进而通过接线框相应侧壁向夹线板部移动从而将外接导线的线端夹紧从而实现电连接,这样减少了螺栓旋紧时直接压紧外接导线对外接导线带来的扭曲损伤,且连接可靠,此外电连接地插上功能件与地插端子的软线与接线部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飞利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飞利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21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