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溶性滚轮微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15695.7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94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郭新东;张小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太兆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08 | 代理人: | 王宇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溶性 滚轮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溶性滚轮微针装置,包括:滚轴、粘附在滚轴上的可溶性微针阵列层,可溶性微针阵列层与滚轴之间的粘结层;所述可溶性微针阵列层表面设置有不同阵列形式的微针,微针的针体中心线与滚轴外圆周表面法线的夹角在0‑30度之间。可溶性滚轮微针装置的微针尖端载有药物,当微针在皮肤滚动时,由于皮肤表皮层的阻碍作用,微针的尖端部位会迅速断裂于皮肤中,从而达到给药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医疗、美容等工业和行业的批量生产和商业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经皮给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可溶性滚轮微针装置。
技术背景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使其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一种给药方式,是除了口服和注射给药系统之外的第三大给药系统。经皮给药具有无痛、使用便捷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用于医学领域。典型的经皮给药方式有膏药贴剂、外敷药膏等,但是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阻碍作用,从而限制了药物的吸收效率,并且一些大分子药物很难通过皮肤角质层进入皮下。鉴于上述经皮给药的局限性,微针给药这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微针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一定高度(微米尺寸)的突起结构,可以刺入皮肤的表皮层,不触及皮肤真皮层,因此具有无痛、药物渗透率高、使用方便等优点,而且相比传统的经皮给药方式,微针给药突破了药物分子量的局限性,可以用于输送疫苗、蛋白质等大分子药物。
微针主要分为固体微针、可溶性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溶胀型微针五大类。其中可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采用聚乙烯醇等可溶性聚合物制备而成,与皮肤间隙液接触可快速溶解并释放药物,并且使用后无尖锐的生物垃圾,因此近些年可溶性微针在美容行业、医学领域等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可溶性微针主要是以贴片的方式使用,即可溶性微针阵列针尖朝上均匀分布于平面底座,也就是所说的可溶性微针贴片。为了便于脱模和存储,可溶性微针贴片的底座材质一般采用聚甲醛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具有一定强度的板材。可溶性微针贴片的使用也较为方便,只需施加一定的力将微针贴片在给药部位按压几分钟,待微针阵列溶解后揭掉底座即可。虽然使用方便,但是这种贴片式的可溶性微针仍然存在一些缺点:(1)微针底座一般选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微针底座弯曲困难,因此在有突起的皮肤处(如颧骨处肌肤)使用时,底座不能很好的与皮肤贴合,使得部分与皮肤未接触的微针无法刺入皮肤,从而影响微针的给药效率;(2)对于需要大面积给药的病症,如牛皮癣等皮肤病,由于皮肤的弹性变形,大片的微针贴片给药比较困难。此外,微针贴片的面积过大时,导致给药时微针贴片受力不均,贴片边缘处的微针不易刺入皮肤,从而影响给药效率。
在US 9358376 B2、US 9504813 B2、CN 203379477 U、CN 203989456 U1等专利中,也提出了滚轮微针的概念,但其材料主要选用的是不锈钢或者陶瓷、玻璃等不可溶且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给药的方法是先用滚轮微针在皮肤上滚动一周,在皮肤上创建微孔通道,然后将药物涂抹在微针处理的皮肤部位,药物通过微孔渗入进入皮下,被皮肤吸收后达到给药的目的。这种方法利用微针创建微孔,突破了皮肤表皮层的阻碍作用,使药物能够经过微孔通道进入皮下。但是由于微针在皮肤上创建的微孔通道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愈合,因此渗透的药物量有限,尤其对于一些蛋白质等大分子药物的输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制备成本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给药的可溶性滚轮微针装置。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溶性滚轮微针装置,包括:滚轴、粘附在滚轴上的可溶性微针阵列层,可溶性微针阵列层与滚轴之间的粘结层;所述可溶性微针阵列层表面设置有不同阵列形式的微针,微针的针体中心线与滚轴外圆周表面法线的夹角在0-30度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微针包括针体和药物部分,针体材料由可溶性聚合物制成,针体的端部载有药物。
进一步的,所述滚轴为实心圆柱体结构或空心的管状结构中的任意一种,由金属、聚合物、玻璃或陶瓷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156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桥梁
- 下一篇:一种利用吹风机实现烘手功能的感应放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