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盾构进出洞的防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09389.2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52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汪玉晓;柴艳飞;吴志远;任富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D9/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盾构 进出 防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盾构进出洞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盾构洞口外侧的止水帘布,所述止水帘布固接在盾构洞口预埋环板上,该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盾构洞口内的加强防水结构,所述加强防水结构包括前后两圈沿周向满布的扇形挡水钢板叶片,在两圈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之间塞装有吸水海绵,每个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顶部与所述盾构洞口预埋环板固接,每个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底部设有挡板,所述吸水海绵固定在所述挡板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加强防水结构与止水帘布协同防水,极大地提高了止水效果,进而大大地降低了盾构机进出洞时的涌水涌砂风险,保障了盾构机进出洞的安全。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结构,特别是一种用于盾构进出洞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盾构进出洞一直是城市轨道交通重大风险节点,易发生涌水涌砂,传统的作法为:坑外降水配合洞口止水帘布。但在穿过富水砂层时,仅靠坑外降水配合洞口止水帘布的作法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尤其是在盾构出洞或进洞穿富水砂层时,洞口的止水帘布无法保证止水效果,存在涌水涌砂的风险,所以如何做好盾构进出洞时的洞口止水为施工的重难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盾构进出洞涌水涌砂风险的用于盾构进出洞的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盾构进出洞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盾构洞口外侧的止水帘布,所述止水帘布固接在盾构洞口预埋环板上,该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盾构洞口内的加强防水结构,所述加强防水结构包括前后两圈沿周向满布的扇形挡水钢板叶片,在两圈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之间塞装有吸水海绵,每个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顶部与所述盾构洞口预埋环板固接,每个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底部设有挡板,所述吸水海绵固定在所述挡板上。
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顶部通过直角钢板与所述盾构洞口预埋环板固接,所述直角钢板设置在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推出侧。
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的厚度为3-4mm,宽度为20-30cm,高度为30-40cm。
所述直角钢板的直角边长尺寸为5-10cm,厚度8-10mm。
前后两圈所述扇形挡水钢板叶片之间的距离为15-20cm。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采用在盾构洞口内设置由两圈扇形挡水钢板叶片和塞装在它们中间的吸水海绵形成的加强防水结构与止水帘布协同防水,极大地提高了止水效果,进而大大地降低了盾构机进出洞时的涌水涌砂风险,保障了盾构机进出洞的安全。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隧道出口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隧道出口盾构出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中:1、盾构洞口预埋环板;2、隧道洞口内衬墙;3、直角钢板;4、扇形挡水钢板叶片;5、吸水海绵;6、挡板;7、止水帘布;8、盾构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09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