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808821.6 | 申请日: | 2019-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501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鹏;王宁;李佳宾;宗贵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帝国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王霞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顺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颈椎 前路 融合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包括用于支撑作用的基体和用于骨长入的多孔骨小梁结构,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连接于所述基体内部;所述基体呈方形结构且方形的四角为弧形倒角;所述基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基体前端面开有手术工具接口,所述基体另外三个端面以及所述基体的四个弧形倒角测面分别开有两个方形通孔,两个所述方形通孔并列设置;所述基体顶面开有五个贯穿到底部的六边形通孔;所述基体顶部远离所述手术工具接口的位置开有贯穿到底部的多边形通孔;采用基体呈方形结构且方形的四角为弧形倒角结构能够与颈椎前路椎间匹配,适合人体颈椎前路椎间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疾病的骨科植入物。医生首先在颈前右侧横行切口,充分显露颈椎体前缘,透视下定位损伤颈椎的椎间隙,清理颈椎椎体的损伤部位,切除颈椎损伤部位的椎间盘,在颈椎间隙插入撑开器,在终板上磨制出与融合器相匹配的骨面,切除相应椎间盘,必要时清除后纵韧带,刮匙清理植骨床,减压彻底后植入规格匹配的融合器。
传统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一般由钛合金或PEEK制成,中间留有植骨仓,术中在植骨仓中放入自体骨或人工骨。钛合金或PEEK融合器的主体在术后起到临时支撑及固定作用,植骨仓中的植骨在受到上下椎体的各种应力的刺激下,缓慢的与上下终板进行融合,最终达到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和加速上下椎体融合的目的。传统的这种融合器虽在临床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植骨的问题,植骨一般分为自体骨和人工骨。自体骨一般是指手术过程中颈椎病变部位切除的少量骨质或通过小切口切取的自体髂骨骨松质,这种植骨骨质优良,融合效率较高,没有排异反应。缺点是颈椎病变部位骨量较少,不能满足植骨的需要;如取髂骨,则需额外手术,造成髂部伤害。人工骨是指术前由人工合成的骨质,使用人工骨虽然可以减少取自髂骨的危害,但融合率较低,可能产生排异反应。椎体沉降问题,传统的椎间融合器由于植骨仓的存在,使得融合器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受限,容易造成两者之间压力过大,融合器陷入终板,进而椎体沉降。应力遮挡问题,应力的刺激是植骨融合的必要条件。钛合金的弹性模量较椎体骨质过大,使得钛合金融合器承担了大多数应力,植骨的应力刺激较少,产生了应力遮挡效应,故融合速度较慢。PEEK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椎体骨质较为接近,因此PEEK融合器能够较好的避免应力遮挡,椎体融合速度较快,但其强度不足,易产生其他并发症。精确匹配问题,因患者的个性化差异较大,标准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与每个人的匹配性难以达到最优化,导致一些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体内后,易出现沉降、疲劳失效等问题。在临床颈椎椎间融合术中,融合器的大小、形状等结构影响植入的稳定性和融合效果,更关乎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骨量较多、椎体沉降和融合速度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包括用于支撑作用的基体和用于骨长入的多孔骨小梁结构,所述多孔骨小梁结构连接于所述基体内部;所述基体呈方形结构且方形的四角为弧形倒角;所述基体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基体前端面开有手术工具接口,所述基体另外三个端面以及所述基体的四个弧形倒角测面分别开有两个方形通孔,两个所述方形通孔并列设置;所述基体顶面开有五个贯穿到底部的六边形通孔;所述基体顶部远离所述手术工具接口的位置开有贯穿到底部的多边形通孔。
进一步的,五个所述六边形通孔的其中一个处于所述基体的中心位置,另外四个均匀分布在靠近所述基体的四个弧形倒角处。
进一步的,所述多边形通孔的截面积为六边形通孔截面积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手术工具接口为螺纹接口且左右两侧分别开有贯穿到基体内部的方形腔道,所述方形腔道远离所述手术工具接口的一端开有贯穿到基体内部的弧形腔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帝国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帝国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088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斜侧椎间融合器
- 下一篇:一种用于总氮的化学分析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