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热安全性能检测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08345.8 | 申请日: | 2019-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726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佳庆;张博思;范明豪;高飞;汪书苹;邱欣杰;王刘芳;尚峰举;孙韬;郭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张景云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安全 性能 检测 平台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热安全性能检测平台,包括用户端、加热装置、模拟电池箱、热安全性能评估系统;模拟电池箱具有封闭和开放两种状态;在模拟电池箱开放状态下,加热装置对受试电池进行加热,集烟装置收集受试电池受热后释放的烟气;集烟装置开设有与烟气数据采集装置连通的第一采集口,烟气数据采集装置通过第一采集口采集烟气;烟气数据采集装置对采集的烟气进行处理并将数据发送给用户端,热辐射数据采集装置设置在受试电池至少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采集热辐射数据并发送给用户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热安全性能评估平台,结构简单,易于组装维修,测试过程直观,数据准确。模拟电池箱具有高强防护的功能的同时还能提供开放和封闭两种环境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安全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电池热安全性能检测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动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池容量越来越大,由于电池而引发的火灾事故也越来越多,电池的热安全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如何快速的探测和扑灭电池火灾也成为了火灾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当前针对于电池火灾安全的研究中,各类电池的火灾安全性评价尚不全面。在专利方面,相关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专利有:金慧芬等实用新型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能预测方法(申请号200610130589.2),在提供实际电池的情况下,通过测试少了正负极和电解液样品,推理反应机理,利用机理函数并结合材料的物料性质参数,建立一种描述电池颞部热量的产生和流向的数学模型。其并不能检测电池在受热情况下的热辐射范围、产生的烟气组分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缺少对电池在受热情况下的热辐射范围、产生的烟气组分的试验装置,提供一种电池热安全性能检测平台。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池热安全性能检测平台,包括用户端、加热装置、模拟电池箱(13)、热安全性能评估系统;
所述模拟电池箱(13)具有封闭和开放两种状态;加热装置放置在模拟电池箱(13)内,受试电池固定在加热装置上方;
所述热安全性能评估系统包括集烟装置、烟气数据采集装置、热辐射数据采集装置;在模拟电池箱(13)开放状态下,所述加热装置对受试电池进行加热,集烟装置收集受试电池受热后释放的烟气;所述集烟装置开设有与烟气数据采集装置连通的第一采集口(701),烟气数据采集装置通过第一采集口(701)采集烟气;所述烟气数据采集装置对采集的烟气进行处理并将数据发送给用户端,热辐射数据采集装置设置在受试电池至少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采集热辐射数据并发送给用户端。
优选的,所述集烟装置包括集烟罩、排烟管道、排风机;所述集烟罩通过排烟管道与排风机相连;所述集烟罩处于模拟电池箱(13)的上方;所述第一采集口(701)开设在排烟管道上。
优选的,所述烟气数据采集装置流量计、第一气泵(703)、气体分析仪;通过管路将气体第一采集口(701)、流量计、第一气泵(703)、气体分析仪依次连接;所述气体分析仪与用户端通信。
优选的,所述热安全性能评估系统还包括离线测量气体采集装置;在所述排烟管道上还开设有第二采集口(801);在所述离线测量气体采集装置包括第二气泵(802)、采样袋 (804);通过管道将第二采集口(801)、第二气泵(802)、采样袋(804)依次连接。
优选的,所述热辐射数据采集装置包括辐射热流计(901)、采集模块;在受试电池的侧方和上方由近及远依次设置多个辐射热流计(901),多个辐射热流计(901)分别与采集模块连接,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用户端。
优选的,所述热辐射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受试电池侧向水平布置和上方竖向布置的两束热电偶,两束热电偶通过温度数据采集模块与用户端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083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老化配电器壳体
- 下一篇:一种可更换电子产品防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