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客车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测试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06696.5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82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郭本远;陈冲;段术林;翁涛;宋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融浦益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H1/06 | 分类号: | B25H1/06;B25H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陈扬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客车 电机 控制系统 测试 台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客车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测试台架,包括框架、电机左安装支座、电机右安装支座、水泵安装座、散热器安装支座、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操作平台板和膨胀水箱安装支座,本实用新型利用矩形焊管构成的一个框架作为整个测试台架的支撑,分别将电机、电机控制器、冷却风扇、水泵、膨胀水箱通过单独的支架固定在台架上。同时,台架通过四个固定座与地面之间通过螺栓锁紧,从而防止测试时电机的震动引起台架的移动或翻转等不安全现象的发生,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能适应多种电机的测试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客车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测试台架。
背景技术:
在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设计时,通常需要将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按照实际装车的连接方式将整个动力系统安装好以进行测试。一般通过独立的支架分别将电机,电机控制器以及附属所需的冷却系统安装固定好,再分别接通高低压线束以及冷却管路,从而满足电机启动及测试的需要。
在实际测试时,由于动力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都需要分别固定,导致需要的场地比较大,固定连接时也比较麻烦。另外,由于不同的电机及控制系统,需要的安装位置不同,有时也需要不同的支座以适配不同的定位点。这样就加大了测试工装的数量。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客车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测试台架,本实用新型通过台架上的支架布置,将电机,电机控制器以及冷却系统集成到一个体积较小,方便操作的空间中。同时,通过设置不同的安装点以适配不同状态的电机安装需要,从而减少台架的状态和数量,提高测试的效率,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新能源客车电机及电机控制系统测试台架,包括框架、电机左安装支座、电机右安装支座、水泵安装座、散热器安装支座、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操作平台板和膨胀水箱安装支座,框架为矩形状结构,由12根框架梁相互焊接而成,在框架左端面与右端面均焊接有一根第一框内梁和一根第二框内梁,第一框内梁倾斜设置,第二框内梁水平设置,在框架的上端面焊接有两根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三框内梁,下端面焊接有一根与第三框内梁平行布置的第四框内梁,在第四框内梁与一根第三框内梁之间焊接两根竖直梁;
所述电机左安装支座和电机右安装支座分别对应焊接在框架左、右端面上第二框内梁与框架底部的框架梁之间,且电机左安装支座的安装面和电机右安装支座的安装面分别对应与第二框内梁的内侧面以及所述框架梁的内侧面平齐;
所述水泵安装座焊接在框架右端面底部框架梁的内侧,且水泵安装座的安装面与所述右端面底部框架梁的上平面平齐;
在每根竖直梁上均焊接两个散热器安装支座;
在每根第三框内梁的内侧焊接一个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且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平面与框架上平面平齐;
在两根第三框内梁之间焊接一块操作平台板,操作平台板的安装平面与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的安装平面平齐;
所述膨胀水箱安装支座焊接在框架的上端面上,且膨胀水箱安装支座置于两第三框内梁之间,膨胀水箱安装支座的安装面与框架的左端面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框架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均焊接一个连接固定座,且连接固定座的底面与框架的底面相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框内梁沿着框架的宽度方向设置,膨胀水箱安装支座与第三框内梁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平台板为钢板折弯的L型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左安装支座与电机右安装支座的外侧平面上均固定有加强筋;在电机左安装支座与电机右安装支座上均设有若干安装孔。
进一步地,电机控制器安装支架和膨胀水箱安装支座均为角钢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融浦益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融浦益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066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