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成型拉延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94577.2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60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胡强;李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十堰银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2/21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盛唯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6 | 代理人: | 杨武军 |
地址: | 442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型 拉延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成型拉延模具,涉及工业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还包括两挤压模块;上模座的底面设置有冲头,该冲头的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上模斜器,且两上模斜器的相对面均为第一导向斜面;下模座的顶部设置有与冲头相适配的成型腔,该成型腔的顶部两侧相对设置有缺口部;成型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模腔,该下模腔内设置有顶出器;两挤压模块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缺口部内,挤压模块上设置有用于为零件母体材料运动朝向的辅助导轮;挤压模块底部远离成型腔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通过转轴与缺口部铰接;挤压模块底部靠近成型腔的一侧通过弹簧与缺口部连接;挤压模块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斜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成型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的槽钢产品一般采用拉延成型+校正工艺二次完成加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槽钢两内侧为锥面时,在拉延过程中走向会不稳定,且零件拉延较深,材料内侧与模具摩擦位置接触面大,造成拉延阻力大,损伤模具问题。另外,由于产品成型脱模后回弹力导致产品开口尺寸不平行而一致性差;而且顶杆面积偏小,承载力差,造成产品拉延成型后底部失圆。最后校正工序就不能对产品进行双边同时校正,导致校正后需反复测量验证尺寸一致性,比较耗时,同时容易出现废品(废品率约4%)。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拉延模具,可通过模具下压深度解决材料内应力回弹力,使产品合格率提高,工序合并,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公司效益。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成型拉延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还包括两挤压模块;所述上模座的底面设置有冲头,该冲头的两侧相对设置有两上模斜器,且两上模斜器的相对面均为第一导向斜面;所述下模座的顶部设置有与冲头相适配的成型腔,该成型腔的顶部两侧相对设置有缺口部;所述成型腔的底部设置有下模腔,该下模腔内设置有顶出器;两挤压模块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缺口部内,所述挤压模块上设置有用于为零件母体材料运动朝向的辅助导轮;所述挤压模块底部远离成型腔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该连接部通过转轴与缺口部铰接;所述挤压模块底部靠近成型腔的一侧通过弹簧与缺口部连接;所述挤压模块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导向斜面相适配的第二导向斜面。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出器的顶面设有与冲头形状相适配的托举面。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出器的伸出高度低于挤压模块的顶面。
进一步改进在于:当弹簧处于初始状态时,挤压模块底部靠近成型腔的一侧与缺口部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模斜器的高度低于冲头的高度。
进一步改进在于:两挤压模块相对面的顶部均为弧形抵压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成型拉延模具两侧增加辅助导向轮,对产品进行拉延导向,减少摩擦力。
2、本实用新型在成型拉延模两侧增加成型二次辅助结构,对产品进行负角挤压,消除回弹力。
3、本实用新型以产品形状加大顶杆面积,使产品在拉延过程中保持一致处于托举状态同步辅助拉延,消除产品底部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成型拉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放入零件母体材料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零件母体材料与顶出器接触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冲头完全压入成型腔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下模座;11-成型腔;12-缺口部;13-下模腔;14-顶出器;15-托举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十堰银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十堰银轮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945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套设于机床模具上的恒温矿物铸件装置
- 下一篇:活性炭吸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