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米级干雾抑尘分级治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84943.6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14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淑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淑芬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张合成 |
地址: | 4317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米 级干雾抑尘 分级 治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米级干雾抑尘分级治理系统,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粉尘治理多采用10μm的干雾来抑尘,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导致10μm以上的粉尘根本无法沉降,达不到预期的抑尘效果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以产尘点为中心,包围所述产尘点并且依次设置于产尘点外部的第一级治理系统、第二级治理系统和第三级治理系统,其中:第一级治理系统包括多个第一微雾喷嘴,第一微雾喷嘴产生的水雾颗粒直径小于50μm;第二级治理系统包括多个第二微雾喷嘴,第二微雾喷嘴产生的水雾颗粒直径小于30μm;第三级治理系统包括多个第三微雾喷嘴,第三微雾喷嘴产生的水雾颗粒直径小于10μm,本实用新型用于对无组织排放现场的粉尘进行分级治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米级干雾抑尘分级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干雾抑尘”技术的初创理论是基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共同于《煤炭时代》杂志发表的题为“解决可吸入尘埃的控制”一文中提到的:水雾颗粒与尘埃颗粒大小相近时吸附、过滤、凝结的机率最大。
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当含尘气流绕过雾滴时,尘粒由于惯性会从绕流的气流中偏离而与雾滴相撞被捕捉,即通过粉尘粒子与液滴的惯性碰撞、拦截以及凝聚、扩散等作用实现捕捉,其被捕捉的几率与雾滴直径、粉尘受力情况有关。
如果水雾颗粒直径大于粉尘颗粒,那么粉尘仅随水雾颗粒周围气流而运动,水雾颗粒和粉尘颗粒接触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则达不到抑尘作用;如果水雾颗粒与粉尘颗粒大小接近,粉尘颗粒随气流运动时就会与水雾颗粒碰撞、接触而粘结一起。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粉尘治理多采用 10μm的干雾来抑尘,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导致10μm以上的粉尘根本无法沉降,很难达到预期的抑尘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米级干雾抑尘分级治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粉尘治理多采用10μm的干雾来抑尘,这种单一的治理模式,导致10μm以上的粉尘根本无法沉降,达不到预期的抑尘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米级干雾抑尘分级治理系统,包括以产尘点为中心,包围所述产尘点并且依次设置于产尘点外部的第一级治理系统、第二级治理系统和第三级治理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级治理系统包括多个第一微雾喷嘴,所述第一微雾喷嘴产生的水雾颗粒直径小于50μm;
所述第二级治理系统包括多个第二微雾喷嘴,所述第二微雾喷嘴产生的水雾颗粒直径小于30μm;
所述第三级治理系统包括多个第三微雾喷嘴,所述第三微雾喷嘴产生的水雾颗粒直径小于10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级治理系统设置为距离所述产尘点0.5m-1m;所述第二级治理系统设置为距离所述产尘点1m-2m;所述第三级治理系统设置为距离所述产尘点2m-3m。
优选地,所述第一级治理系统、所述第二级治理系统和所述第三级治理系统均与依次设置的进水装置、水源处理装置和储水箱相连接,所述储水箱通过管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微雾喷嘴、所述第二微雾喷嘴和所述第三微雾喷嘴。
优选地,所述储水箱内设有增压泵。
优选地,所述进水装置与所述储水箱通过管道连通,所述水源处理装置为至少一个过滤器和管道吹扫器,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过滤器,安装于所述进水装置的出水口或者所述储水箱的进水口至少一处;
所述管道吹扫器,与所述管道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淑芬,未经李淑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849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文具收纳盒及连接有这种文具收纳盒的多功能笔筒
- 下一篇:一种防水编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