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速箱防甩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76008.5 | 申请日: | 201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71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威;蒋金星;吕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F16H57/027;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吴静芝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速 箱防甩油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速箱防甩油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围合形成内腔;所述第一壳体内壁设置有第一壳体加强筋,所述第一壳体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围合形成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和第一壳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壁设置有第二壳体加强筋,所述第二壳体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壳体内壁围合形成第二壳体第一腔体和第二壳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处形成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连通至所述内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连通至所述第二壳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第一腔体组成第一防油腔,所述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第二腔体组成第二防油腔,所述第一防油腔与所述第二防油腔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箱防甩油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减速箱作为将电机动力传递到车轮的关键部件,不仅要承受高转速还要承受高转矩的作用,因此需要利用润滑油对减速箱内部齿轮进行润滑。由于受箱体尺寸的影响大部分减速箱都采用飞溅润滑,齿轮在高速旋转的时候难免会将润滑油甩至通气孔从而导致通气塞积油甚至润滑油从通气塞中流出。润滑油从通气孔流出会使得减速箱内润滑油量减少,使得减速箱内部件摩擦增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速箱防甩油结构,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围合形成内腔;所述第一壳体内壁设置有第一壳体加强筋,所述第一壳体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围合形成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和第一壳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壁设置有第二壳体加强筋,所述第二壳体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壳体内壁围合形成第二壳体第一腔体和第二壳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处形成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连通至所述内腔;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连通至所述第二壳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第一腔体组成第一防油腔,所述第一壳体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第二腔体组成第二防油腔,所述第一防油腔与所述第二防油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孔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防油腔与所述第二防油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油板和第一气孔,所述进气孔沿轴向方向的投影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挡油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孔沿轴向方向的投影全部位于所述第一挡油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围合形成有第一壳体第三腔体,所述第二壳体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壳体内壁围合形成第二壳体第三腔体,所述第一壳体第三腔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第三腔体组成第三防油腔,所述第三防油腔与所述第二防油腔连通;所述第二壳体第三腔体与所述排气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防油腔与所述第二防油腔之间设置有第二挡油板和第二气孔,所述第一气孔沿轴向方向的投影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挡油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孔沿轴向方向的投影全部位于所述第二挡油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速箱防甩油结构利用多个腔体的设置,配合挡油板对油气进行阻挡,避免润滑油直接从排气孔甩出,降低了减速箱的油吐出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时排气孔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760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