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除预制桩试桩无效段侧阻的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770535.5 | 申请日: | 201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759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 地址: | 2130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预制 桩试桩 无效 段侧阻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除预制桩试桩无效段侧阻的结构,属于预制桩试桩领域,试桩结构包括土体和预制桩,土体上设有定位坑,预制桩包括位于定位坑中的无效段和伸出于定位坑的有效段,预制桩桩身周围的土体为松土层,松土层与预制桩之间的桩身上设有润滑脂层,润滑脂层和松土层设置的长度均等于预制桩无效段的长度,采用该方案不仅使试桩作业结果更可靠、更准确,且该方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桩试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消除预制桩试桩无效段侧阻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建筑越来越普遍。对桩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桩基础的可靠和控制成本,施工前进行试桩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试验桩一般都是在建筑基坑开挖前或者开挖到槽底标高之前进行,导致了工程桩设计顶标高与实际施工中的试验桩桩顶标高之间存在一段土层。在试桩时,该段土层易产生阻力,使试验桩的实验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工程桩的的实际承载力和沉降量,影响工程桩设计参数的调整。
在基础桩型的选择上,预制桩基础占有很高的比例,特别是多层建筑、小高层、中高层建筑,预制桩的使用率在80%以上。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均要求桩基础的单桩竖向承载力须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该试验通常在基础施工前进行,此时桩高通常为现状地坪标高,而实际工程桩的桩顶标高在基础承台或地下室底板以下,两者高差之间桩段为无效桩长,无效桩长范围内土层在静载试验时对试桩产生的摩擦力为无效摩擦力,无效摩擦力值无法通过静载试验测得,只能采用经验参数法估算,因此传统的取值方法为:有效桩长单桩承载力值=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总值-无效摩擦力经验参数法估算值。由于估算值的不准确,造成最终结果可靠性差,而且无效桩长越长可靠性越差。还有的传统方法一般依据勘察报告提供数据计算得出,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故急需一种准确、简单可行的方法消除试桩无效段侧阻,从而为设计提供准确的试桩数据。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0396414,申请日:2011年2月1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土体内预制桩试桩方法,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土体内预制桩试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引孔步骤:在土体桩位处预先引直径大于预制桩桩径或方桩对角线的孔,所述引孔深度小于等于预制桩试桩的送桩深度;(2)放波纹管步骤:引孔后在孔内下放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内径大于管桩桩径或方桩对角线,且波纹管下放至引孔深度;(3)沉桩步骤:按照普通沉桩方法将预制桩沉桩到规定要求的送桩深度。可以减小预制桩初始压力、不需增加预制桩桩身强度、降低预制桩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但是该试桩方法需预先引孔,放置波纹管,施工程序复杂。
又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11614322,申请日:2018年12月27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试桩方法及试桩结构,该申请案公开了公开了一种试桩方法及试桩结构,该试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土体上开挖定位坑,在定位坑内沉入设计桩至土体的持力层,并使得定位坑与位于定位坑内的设计桩的桩侧之间形成填充空间,在填充空间内填充粒度小于8mm的填充物至填充物包裹设计桩位于定位坑内的桩侧,形成试桩结构。实施该申请实施例的试桩方法,能够确定设计桩顶标高至地面标高段的桩侧摩阻力,以使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准确可靠,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减少工程的造价以及缩短工期,但是该试桩方法需预先设置定位孔,增加了施工程序,延长了施工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消除预制桩试桩无效段侧阻的结构,采用该方案不仅使试桩作业结果更可靠、更准确,且该方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705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凝汽器凝结水调温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方便更换模具的模具与模具架的连接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