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化学实验用安全保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761458.7 | 申请日: | 2019-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97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周美;王道平;陈金宏;李春燕;王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
| 主分类号: | B01L1/00 | 分类号: | B01L1/00 |
| 代理公司: | 52109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云 |
| 地址: | 550014 贵州省贵阳市高***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容器 化学实验 安全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 置物槽 辅助操控机构 化学反应 透明防护罩 安全距离 反应物质 基座顶端 实验操作 近距离 槽腔 罩住 支板 直观 全程 安置 观察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学实验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底端的支板、开设于基座顶端中部用于放置实验容器的置物槽、以及安置在置物槽槽腔上并罩住实验容器的透明防护罩;所述基座上方设有用于操作实验容器并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辅助操控机构。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化学反应实验的过程中简单便捷的进行实验操作,让使用者与反应容器保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使得使用者全程不与实验容器进行直接接触,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使用者近距离直观的对实验容器中反应物质进行观察得出实验结论,从有利于该化学实验安全保护装置的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实验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化学实验用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科学研究保证安全是第一要务。实验中,往往需要将不同的化学试剂进行混合发生反应。某些反应会释放大量热能,容易造成烫伤,例如金属钠、钾等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也有部分化学反应易形成飞溅而伤害实验人员,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中药鉴别实验分析中,如胡颓子叶槲皮素、山奈酚薄层鉴别实验中,需要用硫酸-乙醇溶液作为显色剂,而浓硫酸与乙醇的混合如果没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容易造成液体飞溅;另外科研实验中用的移液管、锥形瓶、容量瓶、高液小瓶等玻璃仪器需要用铬酸洗液浸泡后才能洗干净;而重铬酸钾洗液的配制也会引起安全隐患,中药材重金属检测中硝酸、双氧水与中药材的消解反应;土壤重金属检测中氢氟酸与土壤的反应等各种实验中,为了避免化学实验反应而造成对实验操作人员的损伤,设计一种化学实验用安全保护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学实验用安全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化学实验用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底端的支板、开设于基座顶端中部用于放置实验容器的置物槽、以及安置在置物槽槽腔上并罩住实验容器的透明防护罩;所述基座上方设有用于操作实验容器并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辅助操控机构。
所述透明防护罩的外侧壁底面固定有呈矩形状结构的连接块,连接块的底部通过螺钉与基座顶端固定相连于一体,且透明防护罩的顶端贯通开设有呈“十”字型结构的滑孔。
所述辅助操控机构包括垂直延伸入基座底端的转轴、固定连接在转轴顶端并用于撑托实验容器的上转盘、横向固定于转轴底端的下转盘、以及分别位于透明防护罩上方的试剂注入管和搅拌杆。
所述搅拌杆的底端垂直穿过滑孔并置于实验容器容腔内,搅拌杆的顶端横向固定有手持杆,搅拌杆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呈圆柱状结构的第一定位块,第一定位块位于透明防护罩上方;试剂注入管的底端垂直穿过滑孔并伸入实验容器的顶面开口处,试剂注入管的外管壁位于透明防护罩上方位置活动套接有呈圆柱状结构的第二定位块。
所述下转盘的横向长度为上转盘横向长度的三分之一,下转盘的外侧壁呈中心对称分布有凸杆,凸杆的自由端固定有球状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辅助操控机构,能够在化学反应实验的过程中,依靠搅拌杆、试剂注入管、上转盘与下转盘作为实验的工具,简单便捷的进行实验操作,让实验人员与反应容器之间保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从而确保实验人员全程不与实验容器进行直接接触,增加实验的安全性;而且既可保证搅拌均匀、又能实现省力高效。同时,透明防护罩既可使操作人员能够近距离观察反应过程、又能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飞溅或爆炸进行有效隔离,大大提高了实验人员操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结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未经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医科大学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614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