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泌尿科用包皮环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54791.5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77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罗昭锋;郭晓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26 | 分类号: | A61B17/326;A61F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1 | 代理人: | 朱俊峰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泌尿科 包皮 装置 | ||
泌尿科用包皮环切装置,包括内环、内环置放机构、外环、内衬膜和支撑套组件,内环的上部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内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环形的定位槽,内环置放机构包括连接套,连接套的下部内壁开设有与内环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连接套的下部螺纹连接在内环的上部,连接套的上部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有手柄,手柄上设有防滑纹;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固定牢固,安全性高,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血液流失,降低了生殖器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减轻了男性患者的痛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泌尿科用包皮环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包皮环切吻合器主要分为内环与外环两个部分,在包皮环切手术中,首先将内环放入包皮内面的相应位置,再将外环从包皮表面进行固定,然后检查包皮环切吻合器放置是否准确,最后将多余的包皮切除;但是现有的包皮环切吻合器存在以下缺陷:1、外环固定不牢靠,术中容易松掉,给术者造成一定的麻烦;2、儿童依从性较差,手术后不能按医嘱进行适当的休息,手术后外环更容易松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为了防止术后发生外环松掉,术者还需要在外环上打一个牢靠的线结,操作麻烦;3、外环进行固定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夹到包皮表面的皮肤,给术者造成一定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固定牢固、操作方便、防止外环固定时夹伤包皮表面皮肤、使用安全的泌尿科用包皮环切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泌尿科用包皮环切装置,包括内环、内环置放机构、外环、内衬膜和支撑套组件,内环的上部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内环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环形的定位槽,内环置放机构包括连接套,连接套的下部内壁开设有与内环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连接套的下部螺纹连接在内环的上部,连接套的上部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有手柄,手柄上设有防滑纹;
外环包括锁紧螺栓、第一半圆管和第二半圆管,第一半圆管的一侧边与第二半圆管的一侧边通过销轴铰接,第一半圆管的另一侧边与第二半圆管的另一侧边相对接,第一半圆管的另一侧边外表面沿轴向方向固定有第一连接板,第二半圆管的另一侧边外表面沿轴向方向固定有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穿孔,第二连接板上设有螺纹孔,锁紧螺栓穿设在穿孔内并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第一半圆管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一半圆环,第二半圆管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二半圆环,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组合形成与内环外表面上的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环,第一半圆管的外表面与第二半圆管的外表面上均沿轴向方向开设有限位槽;
内衬膜包括矩形的内膜体,内膜体的左侧边设有第一粘胶带,内膜体的下边沿连接有人字形的第二粘胶带;
支撑套组件包括透明的支撑套,支撑套的底部连接有环形的第三粘胶带,支撑套的内壁上沿轴向方向固定有两条限位棱,支撑套的内壁上沿轴向方向开设有通槽,内环位于外环内、外环位于支撑套内,且内环、外环以及支撑套同轴线设置,当外环位于支撑套内时,支撑套内壁上的两条限位棱对应位于外环外表面的两条限位槽内,外环上的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以及锁紧螺栓均位于通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连接套的下部与内环的上部螺纹连接,然后手持手柄将内环塞入包皮内合适位置,此时内环位于包皮与阴茎头部之间,接着旋拧手柄,将连接套与内环相脱离,接着将内膜体包裹在包皮外表面上,并且内膜体的左侧边通过第一粘胶带粘贴在内膜体的右侧边上,人字形的第二粘胶带交叉缠绕粘贴在阴茎根部,第二粘胶带一方面用于固定将内膜体固定在阴茎上,另一方面用于收紧阴茎根部的包皮,减少水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未经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547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MPPC的多功能射线探测器
- 下一篇:耳再造术后耳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