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力发电厂防循环水倒灌入凝汽器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746213.7 | 申请日: | 2019-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7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 发明(设计)人: | 唐彦嫣;吴东梅;胡毅;朱瑾;罗杨;江剑;吕代富;吕博;陈昌山;卢游;朱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37/02 | 分类号: | F22B37/02;F22D1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 地址: | 61002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火力发电厂 循环 灌入 凝汽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火力发电厂防循环水倒灌入凝汽器的系统,属于火电厂锅炉疏水系统技术领域,其主要通过布置止回阀以及可拆卸管段,从根本上杜绝了循环水倒灌进入凝汽器的可能,较低的初投资,即可防止循环水倒灌进入凝汽器,从而避免了对机组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事故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电厂锅炉疏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火力发电厂防循环水倒灌入凝汽器的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政府对节能降耗、节约占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高度重视,电煤价格居高不下也给发电企业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国内各大发电公司对电厂均提出了很高的节能降耗和环保目标。而循环水系统采用高位收水塔则可有效降低循环水泵扬程,节省厂用电,在新近的工程中应用广泛。而如图1所示,火电厂启动疏水系统连接示意图,疏水由储水罐依次进入至疏水扩容器和凝结水箱内。在凝汽器运作时,疏水在疏水泵的带动下,进入至凝汽器内。而在系统启动初期,疏水系统内水质不合格,为了回收工质以及余热,避免造成热污染,在疏水泵的后端会设置一条与循环水系统相连的回水管,以使部分疏水能进入至循环水系统内。在需要将疏水排出时,第一调节阀和第一闸阀均处于关闭状态,而第二调节阀和第二闸阀则处于开启状态,疏水泵开启,带动疏水由回水管进入至循环水系统内,由循环水所带走。等疏水系统内疏水水质合格后,第一调节阀和第一闸阀开启,同时第二调节阀和第二闸阀关闭,疏水被转送至凝汽器。但由于采用高位收水塔的电厂,循环水压力较常规收水塔高,而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关断效果有限,所以在疏水泵未启动时,如果第一闸阀、第二闸阀同时发生失效,则存在循环水由回水管倒灌进入至凝汽器内的风险。同时,火电厂循环水又多来源于海水或水质较差的河水,这些循环水一旦进入至凝汽器疏水扩容器内,则容易造成锅炉受热面大面积腐蚀,影响其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火力发电厂防循环水倒灌入凝汽器的系统,其可有效避免循环水倒灌进入至凝汽器当中。
而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火力发电厂防循环水倒灌入凝汽器的系统,其包括有疏水泵,凝汽器,回水管以及三通接管,所述三通接管包括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疏水泵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凝汽器的入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回水管的入液口相连通,在第二接口至凝汽器之间,沿第二接口至凝汽器的方向,依次串接有第一调节阀和第一闸阀,在第三接口至回水管之间,沿第三接口至回水管的方向,依次串接有第二调节阀、第二闸阀和止回阀,所述止回阀的流动方向是沿第三接口至回水管,还包括可拆卸管段和第三闸阀,所述可拆卸管段通过法兰串接于第三接口和第二调节阀之间,所述第三闸阀串接在第三接口至可拆卸管段入液口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检漏管,所述检漏管的入液口连通在第二调节阀和第二闸阀之间,所述检漏管的两端之间还串接有手动截止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均为气动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闸阀和第二闸阀均为电动闸阀。
进一步的,所述检漏管的出液端与地漏相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所实现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循环水倒灌进入至疏水系统,提高了锅炉给水水质,延长了疏水系统中部件的使用寿命,保障了火电厂的正常运作,尤其适合利用海水或者水质较差河水作为循环水的火电厂。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火电厂锅炉启动疏水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火力发电厂防循环水倒灌入凝汽器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46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