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余热补汽式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42463.3 | 申请日: | 201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593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郝世超;肖芳;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3/06 | 分类号: | F01K23/06;F01K23/10;F02G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器 烟气 热水输送泵 有机透平 锅炉 缸套水 流入管 内燃机排气管 余热回收技术 本实用新型 工质循环泵 内燃发电机 内燃机缸套 内燃机余热 水循环系统 饱和蒸汽 低温热水 发电工质 发电系统 高温烟气 工质循环 热量传递 烟气余热 蒸汽加热 蒸汽热水 饱和态 冷凝器 输送泵 预热器 做功 补汽 出管 阀门 缸套 过冷 加热 蒸汽 余热 凝结 发电 | ||
一种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的内燃机余热补汽式发电系统,包括烟气锅炉、蒸发器、预热器、冷凝器、有机透平、热水输送泵、工质输送泵以及相关的管路和阀门,高温烟气流入管的两端分别与内燃机排气管、烟气锅炉连接在一起,缸套水流入管、缸套水流出管均与内燃机缸套水循环系统连接在一起。在蒸汽热水循环中,低温热水经热水输送泵至烟气锅炉形成饱和蒸汽,在蒸发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发电工质侧。在工质循环中,凝结后的工质经过工质循环泵输送一部分进入蒸发器被蒸汽加热从过冷态加热至饱和态蒸汽,进入有机透平做功发电。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解决了内燃发电机烟气余热浪费和缸套水余热浪费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的发电系统,特别是一种可以实现余热能级梯级利用的内燃机余热补汽式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以及高压流体余压等七种。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经济性、节约燃料的一条重要途径。余热发电,是利用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有高温烟气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液余热、低温余热,低于200℃等。余热的回收利用途径很多,一般说来,综合利用余热最好。
在现有的技术中,内燃发电机排烟带有大量中高温余热和缸套水低温余热,这部分余热多数都被浪费掉。而且缸套冷却水直接外置风冷冷却增加额外能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内燃机余热补汽式发电系统,不但可以解决内燃发电机烟气余热浪费问题,缸套水余热浪费问题,烟气余热和缸套水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冷却水所需风机及泵等能耗。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烟气锅炉、蒸发器、预热器、冷凝器、有机透平、热水输送泵、工质输送泵、高温烟气流入管、高温烟气流出管、第一热水循环管、第二热水循环管、缸套水流入管、缸套水流出管、第一工质循环管、第二工质循环管、第三工质循环管、第四工质循环管、第五工质循环管、冷凝水流出管、冷凝水流入管、第一旁通管、第二旁通管、第三旁通管、第四旁通管、第五旁通管、第六旁通管、第七旁通管、第八旁通管、第九旁通管、第十旁通管、第十一旁通管、第一旁通阀、第二旁通阀、第三旁通阀、第四旁通阀、第五旁通阀、第六旁通阀、第七旁通阀、第八旁通阀、第九旁通阀、第十旁通阀、第十一旁通阀;高温烟气流入管的两端分别与内燃机排气管、烟气锅炉连接在一起,高温烟气流出管与烟气锅炉的排气口连接在一起,第一旁通管的两端分别与高温烟气流入管、高温烟气流出管相连接,第一旁通阀布置在第一旁通管上;烟气锅炉、第一热水循环管、蒸发器、第二热水循环管依次连接在一起,热水输送泵布置在第二热水循环管上;第二旁通管、第三旁通管、第十旁通管各自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第二旁通管、第三旁通管另一端分别与热水输送泵前后的第二热水循环管相连接,第十旁通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水循环管连接在一起,第二旁通阀、第三旁通阀分别布置在第二旁通管、第三旁通管上;缸套水流入管、预热器、缸套水流出管依次连接在一起,缸套水流入管、缸套水流出管均与内燃机缸套水循环系统连接在一起,第四旁通管的两端分别与缸套水流入管、缸套水流出管相连接,第四旁通阀布置在第四旁通管上;冷凝水流入管、冷凝器、冷凝水流出管依次连接在一起,第六旁通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凝水流出管、冷凝水流入管相连接,第六旁通阀布置在第六旁通管上;蒸发器、第一工质循环管、有机透平、第二工质循环管、冷凝器依次连接在一起,第三工质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预热器、冷凝器相连接,工质输送泵布置在第三工质循环管上,第四工质循环管的一端与预热器相连接,第四工质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有机透平的补气口相连接,第十旁通阀布置在第四工质循环管上,第五工质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蒸发器、预热器相连接,第十一旁通阀布置在第五工质循环管上;第五旁通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工质循环管、第二工质循环管相连接,第五旁通阀布置在第五旁通管上;第七旁通管、第八旁通管、第九旁通管各自的一端连接在一起,第七旁通管、第八旁通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工质输送泵前后的第三工质循环管相连接,第九旁通阀另一端与第二工质循环管相连接,第十一旁通管的两端分别与第四工质循环管、第七旁通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重工(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424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