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738869.4 | 申请日: | 2019-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4861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斌;陈亚利;言海燕;曹文娟;徐德良;田滨;王喜;黄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 |
| 代理公司: | 43113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强;胡凌云 |
| 地址: | 410218 湖南省长沙市岳***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器 阀门 第一管道 反应池 本实用新型 第二管道 隧道施工 依次连通 加药箱 连通 底部连通 废水处理 废水治理 铁路沿线 沉淀池 出料口 投加池 废水 地质 水质 进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系统,包括第一加药箱、依次连通的第一泵、第一阀门、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的出料口与第一反应池的底部连通;还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阀门、介质投加池、第二泵和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泵与第一阀门之间的管路与第二阀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加药箱分别与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二管道混合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因地质情况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水质情况的隧道施工废水、全方位地满足铁路沿线不同区域的废水治理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山区铁路建设时,线路设计中桥梁及隧道较多,桥隧比例高。而隧道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容易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不少影响,如环境污染、水源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自然生态问题。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掘进产生的废水。TBM掘进过程中使用的外循环冷却水取自附近的河道,通过管道输送至TBM设备,冷却水经过热交换后直接外排。外排废水混合了石料粉,呈浊白色;钻爆法施工中,隧道爆破后用于降尘的水,含大量悬浮物外排。
(2)隧道内的岩石缝隙水。裂隙水流经隧道壁上的化学注浆材料和混凝土后,流入隧道排水沟,由于混合了注浆材料和混凝土,水体呈现浊白色。
(3)过岩层接触带富水区产生的涌水。水量大、水质根据地质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同时冲刷隧道后卷入大量悬浮物。
根据过去的施工经验,隧道外排的废水流量变化较大,从每小时几立方到每小时几百立方不等,主要是不良地质、隧道施工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致。
目前,处理隧道施工废水的主要方法有:
(1)自然沉淀。不加药剂,只需在沉淀池中自然沉淀。沉淀池规模较大,微粒子不易处理,但相对比较经济,如施工期砂石料加工冲冼废水预沉池。
(2)絮凝沉淀。向污水中投放絮凝剂,在沉淀池中进行沉降分离处理。沉淀池的规模较大,并配置絮凝剂添加设施,经济程度仅次于自然沉淀方式,如施工期混凝土拌和冲洗废水、大坝围堰内灌浆废水、砂石料加工冲冼废水等絮凝沉淀池。
(3)机械处理。向污水中投放絮凝剂,使污泥在沉淀池中凝聚沉淀,并针对污泥采用机械脱水处理。此种方法适用于污泥细粒成分多的情况和狭窄的场地,但投资和运行费用均较高,适用于施工期细砂回收、污泥处置、含油废水处理、污水回用等机械成套装置。
我国隧道施工中处理废水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废水引到沉淀池,让废水停留一定时间,以待悬浮物沉降后排放。
由于隧道开挖地区腹地通常不大,可以利用的面积受到很大限制,设置大型沉淀池往往比较困难,因此导致废水沉淀时间不足,只能去除废水中约50%~70%的SS,因而隧道施工废水基本是超标排放。已有的调查表明仅有约10%的隧道施工废水采取了上述沉淀处理措施,其余的则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直接将施工废水排入自然沟道。至目前为止,隧道施工废水的处理达标仍然是困扰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这不仅有资金方面的困扰,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也成为隧道废水处理达标的一大瓶颈。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高密度工艺、砂混凝工艺、磁混凝工艺等新型高效的沉淀工艺,但在隧道施工污水的治理中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由于不同隧道地质情况、施工方法等有所不同,废水水质、水量、污染物类型有很大的差异,单一的技术难以满足不同地区隧道施工废水的治理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系统,该系统配置灵活,可满足不同的净化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388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