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酱油生产的发酵罐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729696.X | 申请日: | 2019-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3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 发明(设计)人: | 郑志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佳恩 |
| 主分类号: | C12M1/02 | 分类号: | C12M1/02;C12M1/00;A23L27/5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酱油 生产 发酵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酱油生产的发酵罐,其结构包括出料口、发酵罐主体、传动器、传动电机、提手、密封盖、铰链、视窗、支撑杆、固定脚架,出料口与发酵罐主体为一体化结构,传动电机嵌入安装于传动器上并且采用间隙配合,密封盖与发酵罐主体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酱油生产的发酵罐,通过密封盖进行密封,启动传动电机,通过传动器使得传动杆旋转,在发酵桶内部进行搅拌,且传动杆上设有齿轮,带动两个传动齿轮进行旋转,使得左侧连接杆一同旋转,带动与其相齿合的发酵桶旋转,并且右侧设有固定杆与发酵桶相齿合,起到固定的作用,能够加快发酵原料的混合,缩短发酵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酱油生产的发酵罐,属于发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721501020.2的一种酿造酱油的发酵装置,其结构包括:发酵罐体、支撑架、脚杯、加固杆、主动轴、密封轴承、检修人孔、液面报警器、冷却水进口、放料口、无菌空气进口、气体扩散盘、搅拌桨、冷却水出口、单向阀、空气出口、监测器、电机,发酵罐体底端装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底端设有脚杯,发酵罐体正下方设有放料口,液面报警器位于发酵罐体内侧上端,但是该现有技术发酵酱油通常将原料密封于罐体内部后静置任其发酵,导致发酵时间长,发酵原料混合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酱油生产的发酵罐,以解决发酵酱油通常将原料密封于罐体内部后静置任其发酵,导致发酵时间长,发酵原料混合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酱油生产的发酵罐,其结构包括出料口、发酵罐主体、传动器、传动电机、提手、密封盖、铰链、视窗、支撑杆、固定脚架,所述出料口与发酵罐主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传动电机嵌入安装于传动器上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提手通过焊接固定于密封盖上,所述密封盖与发酵罐主体相贴合,所述支撑杆设有三个分别焊接于发酵罐主体下方,所述固定脚架设有三个分别焊接于支撑杆下方,所述发酵罐主体包括有滑动轮、固定器、防护外壳、连接杆、传动齿轮、固定轴承、传动杆、发酵桶、固定杆,所述滑动轮嵌入安装于固定器上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固定器通过焊接固定于防护外壳上,所述防护外壳内设有发酵桶,所述连接杆与发酵桶相齿合,所述传动齿轮与传动杆相齿合,所述固定轴承嵌入安装于防护外壳上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传动杆外表面与固定轴承内表面相贴合且处于同一轴心,所述发酵桶与滑动轮相贴合,所述固定杆嵌入安装于固定轴承并且采用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发酵罐主体上方设有传动电机,所述传动器通过焊接固定于发酵罐主体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通过焊接固定于密封盖上,所述视窗与发酵罐主体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器通过焊接固定于防护外壳上方,所述出料口设于防护外壳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脚架是直径为12cm、高为3cm的圆柱体,所述密封盖是直径为28cm、高为5cm的圆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脚架由不锈钢制成,具有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的特性。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盖由耐磨钢制成,具有硬度较高、耐磨性优良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佳恩,未经张佳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296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