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良型的机械搅拌澄清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17451.5 | 申请日: | 201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78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0 |
发明(设计)人: | 董红;张炯;田萌;王胜军;鲍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候晓丹;张亚军 |
地址: | 10008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机械 搅拌 澄清 | ||
一种改良型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包括澄清池、驱动装置、提升叶轮、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澄清池内部包括柱形上部和倒锥形下部两部分,澄清池外侧设置支撑柱,各支撑柱顶部架设支撑梁;澄清池内上部中心处设置第二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内中心设置第一反应室,第一反应室顶部敞口且底板中心开孔,第二反应室顶部延伸至澄清池顶壁、底部敞口;支撑梁上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底部通过驱动轴连接驱动第一反应室内底部设置的提升叶轮,提升叶轮底部连接搅拌轴,搅拌轴及搅拌轴上的叶片穿出第一反应室底板中心开孔置于澄清池的倒锥形下部内。本实用新型可解决目前的水力澄清池存在出水水质不高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给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改良型的机械搅拌澄清池。
背景技术
水力循环澄清池在80、90年代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澄清技术,多数用在中小型水厂。当时编制的国家标准图,规模系列为40、60、80、120、160、200、 240、320m/h共8个系列。其标准图设计参数是经澄清池净化后出水悬浮物含量在10mg/L左右。其结构参见图1、2。目前水厂使用的水力澄清池与后续的滤池配套,出水水质很难满足现行的饮用水标准。水力澄清池的更新改造技术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水力循环澄清池的技术更新改造,解决目前的水力澄清池存在出水水质不高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良型的机械搅拌澄清池,包括澄清池、驱动装置、提升叶轮、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所述澄清池内部包括柱形上部和倒锥形下部两部分,
所述澄清池外侧设置支撑柱,各所述支撑柱顶部架设支撑梁;所述澄清池内上部中心处设置第二反应室,所述第二反应室内中心设置第一反应室,所述第一反应室为筒形,其顶部敞口且底板中心开孔,所述第二反应室为筒形或上小下大的喇叭形、其顶部延伸至澄清池顶壁、底部敞口;
所述支撑梁上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底部通过驱动轴连接驱动所述第一反应室内底部设置的提升叶轮,所述提升叶轮底部连接搅拌轴,所述搅拌轴及搅拌轴上的叶片穿出所述第一反应室底板中心开孔置于所述澄清池的倒锥形下部内;
所述第二反应室外侧壁与澄清池侧壁之间围成分离区,所述分离区上部设置集水槽;所述澄清池下部位于第二反应室的下方为污泥接触区;
所述第一反应室底部连通进水管,所述集水槽连通出水管,所述污泥接触区底部连通排泥管;所述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集水槽吊装在支撑梁下。
所述支撑柱通过地下基础固定。
所述进水管的池外进水端连通加药管一,所述进水管出水端端部连通加药管二,所述第一反应室上部连通加药管三;所述加药管一、加药管二、加药管三内所加药物分别为碱式氯化铝、三氯化铁、聚丙烯酰胺。
在所述分离区内中部均匀布设斜管,所述斜管吊装在支撑梁上。
所述排泥管的池外排出段连通放空管。
所述第一反应室、所述第二反应室为钢制圆筒;所述第一反应室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反应室。
所述第二反应室底部位于所述澄清池内部倒锥形下部里,所述第二反应室底边与所述澄清池倾斜侧壁不接触并预留间隔距离。
所述第一反应室顶部与所述第二反应室顶部不接触并预留间隔距离。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174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畜牧业饲养室快捷清扫装置
- 下一篇:一种球磨机衬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