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轴承钢中贝氏体含量彩色金相测试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700321.0 | 申请日: | 2019-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909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禄;郝成文;姜南;佟小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202 | 分类号: | G01N33/2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苏友娟 |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钢 中贝氏体 含量 彩色 金相 测试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轴承钢中贝氏体含量彩色金相测试设备,包括工作台,工作台一端安装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上安装有显微镜,支撑板上设置有试样处理装置,所述试样处理装置包括试样固定座和安装底座,第一卡槽内嵌入有金相试样,第二卡槽内嵌入密封挡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试样固定座,将金相试样竖向卡接,并通过密封挡板形成将金相试样包裹的浸泡处理空间,每轮处理过后,可通过排液管将废液排出,便于多种试剂的依次加入,便于各步处理的连续进行,简化操作步骤,减少转移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处理过后将试样固定座翻转固定,便于将金相试样放平,快速转移至显微镜下检测,有利于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检测领域,具体为一种轴承钢中贝氏体含量彩色金相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当奥氏体过冷到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和高于马氏体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区时,将发生由切变相变与短程扩散相配合的转变,其转变产物叫贝氏体或贝茵体。它因EdgarC.Bain于1934年在钢中发现这种组织而得名。在许多有色合金中也观察到类似的转变产物,亦称为贝氏体。钢中的贝氏体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中低碳结构钢适当合金化后可显著延迟珠光体转变,突出贝氏体转变,使钢在奥氏体化后在较大的连续冷却冷速范围内部可以得到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称为贝氏体钢。贝氏体钢可以用较低的冷速得到较高的综合性能,从而简化热处理工艺,减少变形。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是一种能实现一钢多级的新型钢材,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轴承钢是用来制造滚珠、滚柱和轴承套圈的钢。轴承钢有高而均匀的硬度和耐磨性,以及高的弹性极限。对轴承钢的化学成分的均匀性、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和分布、碳化物的分布等要求都十分严格。目前对轴承钢中贝氏体含量检测采用彩色金相检测法,彩色金相技术是金相分析技术中的一种,其主要是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薄厚不等的干涉膜,在光的干涉效应下,不同厚度的干涉膜反射的波长不同,呈现出各自相干波长的补色,从而使金属的不同部位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目前在测试时,对金相试样的处理需要进行预腐蚀、着色、清洗、烘干等步骤,金相试样需要进行多种试剂的浸泡、冲洗处理,实际操作中需要在每步处理后将金相试样进行转移,导致每次处理后的间隔时间过长,影响处理效果,增加操作步骤,试样处理后不能立即放入显微镜下进行检测,增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钢中贝氏体含量彩色金相测试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承钢中贝氏体含量彩色金相测试设备,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端安装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上安装有显微镜,所述工作台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靠近固定支架的一端垂直设置有定位挡条,支撑板中部设置有开口的滑槽;
支撑板上设置有试样处理装置,所述试样处理装置包括试样固定座和安装底座,试样固定座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所述试样固定座两侧壁相对面上设置有开口相对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内嵌入有金相试样;所述试样固定座两侧壁于第一卡槽两侧分别设置有开口相对的第二卡槽,第二卡槽内嵌入密封挡板;
所述安装底座为开口向上的“U”型结构,所述安装底座顶部两端分别设置为内陷的凹槽结构,试样固定座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插入安装底座凹槽结构内的调节块,调节块上垂直插入固定调节杆,调节杆一端插入凹槽结构内壁,另一端穿出凹槽结构,调节杆穿出部分设置为螺纹端,螺纹端上设置有紧固螺帽,安装底座一侧对应调节杆位置处垂直安装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内部为中空结构,工作台底部一侧设置有排污口。
优选的,所述试样固定座底部为向下拱起的圆弧曲面结构,试样固定座两侧壁上的第一卡槽延伸至试样固定座底部内壁并相交连通。
优选的,所述试样固定座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沿第一卡槽、第二卡槽顶部向外倾斜的导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003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