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88562.8 | 申请日: | 201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242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1/10 | 分类号: | H01Q11/10;H01Q1/36;H01Q5/25;H01Q5/307;H01Q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050003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化 宽带 天线 | ||
1.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设有反射面(11),所述底座(10)上设有用于安装信号收发端口的安装孔(12);
设于所述底座(10)上且位于所述反射面(11)同一侧的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
所述第一立柱(1)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一振子,所述第二立柱(2)上的对称两侧自上而下依次交错布置有多个第二振子,所述第一振子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振子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呈对数周期规律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的长度均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且所述第一振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柱(1)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立柱(2)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振子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立柱(2)上,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立柱(1)的方向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振子与各所述第二振子均包括主臂(100)和与所述主臂(100)连接的弯折臂(110),所述主臂(100)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立柱(1)以及所述第二立柱(2)上,所述弯折臂(110)的一端连接所述主臂(100),所述弯折臂(110)的另一端向所述主臂(100)与所述第一立柱(1)以及所述第二立柱(2)的连接端的方向延伸,且所述主臂(100)与所述弯折臂(110)呈夹角α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小型化超宽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振子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布置的振子一(31)、振子二(32)、振子三(33)、振子四(34)、振子五(35)、振子六(36)、振子七(37)、振子八(38)和振子九(39),所述振子一(31)、振子三(33)、振子五(35)、振子七(37)以及振子九(39)设于所述第一立柱(1)的同侧,所述振子二(32)、振子四(34)、振子六(36)以及振子八(38)设于所述第一立柱(1)的另一同侧;
多个所述第二振子包自下而上括振子十一(41)、振子十二(42)、振子十三(43)、振子十四(44)、振子十五(45)、振子十六(46)、振子十七(47)、振子十八(48)和振子十九(49),所述振子十一(41)、振子十三(43)、振子十五(45)、振子十七(47)以及振子十九(49)设于所述第二立柱(2)的同侧,所述振子十二(42)、振子十四(44)、振子十六(46)以及振子十八(48)设于所述第二立柱(2)的另一同侧;
所述振子一(31)与所述振子十一(41)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一(31)与所述振子十一(41)的主臂长均为17.5mm,弯折臂长均为1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1为2mm;
所述振子二(32)与所述振子十二(42)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二(32)与所述振子十二(42)的主臂长均为15mm,弯折臂均长为11.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2为16mm;
所述振子三(33)与所述振子十三(43)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三(33)与所述振子十三(43)的主臂长均为12.5mm,弯折臂长均为9.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3为20mm;
所述振子四(34)与所述振子十四(44)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四(34)与所述振子十四(44)的主臂长均为10mm,弯折臂长均为8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4为25.5mm;
所述振子五(35)与所述振子十五(45)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五(35)与所述振子十五(45)的主臂长均为8mm,弯折臂长均为7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5为31mm;
所述振子六(36)与所述振子十六(46)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六(36)与所述振子十六(46)的主臂长均为6.5mm,弯折臂长均为6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6为35.5mm;
所述振子七(37)与所述振子十七(47)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七(37)与所述振子十七(47)的主臂长均为5.5mm,弯折臂长均为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7为39mm;
所述振子八(38)与所述振子十八(48)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八(38)与所述振子十八(48)的主臂长均为4.5mm,弯折臂长均为4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8为42.5mm;
所述振子九(39)与所述振子十九(49)设于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振子九(39)与所述振子十九(49)的主臂长均为4mm,弯折臂长均为3.5mm,夹角α均为60°,中心位置距所述反射面(11)的高度h9为4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8856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内科专用心血管造影推注器装置
- 下一篇:一种妇产科医疗用助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