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72279.6 | 申请日: | 2019-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16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小娟;胡宁;张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4 | 分类号: | B60R1/04;B60R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健;蒋爱花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障 下车 安全 装置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包括后视镜、弹性连接件和安装座,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视镜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汽车车身内。本实用新型的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供乘客在下车前通过后视镜更方便地观察车外的安全状况,保障乘客下车时的安全,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带有本实用新型的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状况的复杂,道路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人们在下车的时候往往都是习惯性的推门而出,很少考虑后方是否来车,这一小小的忽略就可能导致乘客开门的时候车门被后方来车撞毁,人在下车时被后方车辆撞到,酿成惨祸。对于后方车辆来说,前面的车辆贸然打开车门,车内的人从里面出来,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对于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几乎不可能停车或避让,在此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人们的定性思维都让他们认为停靠在路边的汽车是相对安全的,这样就使得更多的人们下车的时候不经思考就推门而出,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即使乘客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汽车的后排位置也缺少有效的设施让乘客了解到后方的交通状况,而在车内直接观察车辆侧后方的情况不仅很不方便,也难以观察清楚。上述种种增加了车祸发生的机会。
每年发生在乘客下车时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避免乘客下车时可能受到的车祸威胁,并将该类车祸在其发生之前就扼杀在摇篮里,成了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汽车后排乘客用后视镜机构,但多设置在后车门外,后视镜与底座采用硬性连接,不但调节机构复杂,调节不便,而且易受车外的天气等因素影响。2012年11月,许世法设计了一种汽车后视镜机构,包括固定基座、支架和反射镜。固定基座固定在汽车内部,反射镜通过支架连接在固定基座上;后排乘客下车前,降下车窗,转动支架,将反射镜移出车外,确认后方无来车后再下车,保证乘客安全。但该汽车后视镜机构使用过程复杂,且支架活动的限制较大,难以方便地调节到合适的观察角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汽车后座后视装置操作复杂,观察角度调节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具有操作简便,观察自由度大的优点,便于后排乘客观察汽车侧后方的安全状况,保障后排乘客的下车安全。并提供一种带有该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的车辆,提高后排乘客下车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包括后视镜、弹性连接件和安装座,所述弹性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后视镜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相连接;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汽车车身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汽车B柱上。在该优选技术中,将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汽车B柱上,使得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位于后排乘客的侧前方,正对后排乘客准备下车时的方向,位置醒目、取用方便。
优选地,汽车B柱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后设有空腔;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空腔的内壁上,所述后视镜和所述弹性连接件均置于所述空腔中。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将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设置于汽车B柱内的所述空腔中,避免了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占用汽车内部空间,还能够防止其因车辆的振动而松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开口上设有适于开闭的推拉盖板。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使用推位盖板将开口遮蔽起来,能够使得保障下车安全的后视装置与汽车内饰融为一体,保持车内的美观,同时也能防止所述后视镜的滑出。
进一步地,所述推拉盖板适于在汽车后门门锁内手柄的控制下开闭。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汽车后门的门锁内手柄控制所述推拉盖板的开闭,一方面使得所述推拉盖板的开闭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在后排乘客准备下车而扳动门锁内手柄时,自动打开所述推拉盖板,能够提醒乘客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后视装置观察车外安全状况,保障乘客的下车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722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环保的竹炭窑结构
- 下一篇:双模消声器用管路结构、双模消声器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