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卷运输系统及其提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57248.3 | 申请日: | 2019-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93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韦富强;郑江涛;程为;赵亮;杨建立;王超;毕国龙;陈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云翔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65G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输 系统 及其 提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卷运输系统及其提升机,后者包括:固定部;升降部,所述升降部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沿所述竖直方向移动至预设位置;转接轨道,所述转接轨道与所述升降部固定连接,并在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预设位置时与所述钢卷运输系统的输送轨道对接;限位支撑结构,所述限位支撑结构在所述预设位置限制所述升降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竖直方向的移动。升降部可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固定部进行高度调整,以使输送轨道与转接轨道相对接,从而降低人力物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设置的限位支撑结构,以便在升降部运动到位后提供定位和支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卷运输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卷运输系统及其提升机。
背景技术
随着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不断得以加强,新建的现代化工厂往往集成了多条生产线。各生产线之间物流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对物流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钢卷运输为例,在很多钢卷运输过程中,往往需要把钢卷从轧线的卷取机取卷后运送到各个不同的位置进行钢卷检查、称重等后序的工作,或者把钢卷运输入库、出库等,同时,又要考虑运输路线的合理布局,尽量减少土地的使用面积,所以,怎样合理的实现物料的运输过程,同时又能高效、安全的满足自动化要求以及合理的控制成本、合理利用资源,是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物流运输系统中,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托盘式钢卷物流运输系统。该系统采用并排式结构,每一排运输路线上均铺设有运输辊道,电机通过减速机带动链轮和链条,链轮安装在辊子上,驱动辊子转动,托盘放置于辊子上,由电机驱动辊子转动,进而驱动托盘车行走。这种方式由于采用的是辊道传送的方式实现运输,所以在运输线路上必须全部铺满辊子,成本很高,而且采取并排的方式运输,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其它设备的工艺布置;再一点,由于运输路线上均是辊道布置,所以无法实现与其它路线的交叉运输,不能横向穿过马路,同时也适用于室外环境。
同时,在现有的钢卷物流运输系统中,在相邻输送线路的交叉位置若出现高度差,或在轻载和重载切换时,则需要吊装或人工搬运等方式改变钢卷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输送线路,导致输送效率降低,且浪费人力物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卷运输系统及其提升机,以便至少部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用于钢卷运输系统,包括:
固定部;
升降部,所述升降部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并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沿所述竖直方向移动至预设位置;
转接轨道,所述转接轨道与所述升降部固定连接,并在所述升降部处于所述预设位置时与所述钢卷运输系统的输送轨道对接;
限位支撑结构,所述限位支撑结构在所述预设位置限制所述升降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沿竖直方向的移动。
在工作过程中,当遇到轻重载切换或轨道高度变化时,升降部可在动力部件的驱动下相对于固定部进行高度调整,以使输送轨道与转接轨道相对接,从而降低人力物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固定部与升降部之间设置有限位支撑结构,以便在升降部运动到位后提供定位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部件包括第一伸缩缸,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定部,其另一端固接于所述升降部。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部件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链轮,和与所述链轮相配合的链条;所述链轮固接于所述固定部,所述链条的一端绕过所述链轮并与配重连接、其另一端绕过所述链轮并与所述升降部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支撑结构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云翔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云翔工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572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