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水散热水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640665.7 | 申请日: | 2019-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78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 发明(设计)人: | 朱光耀;肖华送;张凯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通用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C3/06 | 分类号: | F28C3/06 |
| 代理公司: | 51255 成都厚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坤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水池 滞留槽 本实用新型 上端 阻隔 从上至下 散热水池 运动态势 出水口 漏斗状 循环水 漏口 内壁 冷却 释放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循环水散热水池,包括水池,设置在水池下端的出水口,以及设置在水池上端的滞留筒,所述的滞留筒呈漏斗状,其上漏口与水池配合,滞留筒的内壁上从上至下设置有多条阻隔带,每条阻隔带都与滞留筒构成一环形的滞留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在水池的上端设置滞留筒,滞留筒中设置了一层层的滞留槽,使得热水能够滞留在滞留槽中,一是得到充分的冷却时间,二是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有所增加,三是热水在经过一层层滞留槽时时运动态势,能够更好地释放热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到自然散热结构,具体涉及循环水散热水池。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对某种器具降温的方式很多,如风冷、冷却片等,但使用最多的是水冷,并且通常是循环水冷却,主要目的是节约水资源。
循环冷却水分为封闭式(密闭式)和敞开式两种。封闭式冷却水系统中,冷却水不暴露于空气中,水量损失很少。敞开式循环水系统中,敞开蒸发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类型最多的一种冷却系统,它也是以水冷却移走工艺介质或换热设备所散发的热量,然后利用热水和空气直接接触时将一部分热水蒸发出去,而使大部分热水得到冷却后,再循环使用,虽然有水量损失,但具有成本低廉的好处。
敞开式循环水系统,很大一部分热量通过热水与空气接触进行散发,一般也是将热水注入水池中进行自然散热,但在工业生产中还是具有一定弊端,因为散热过程较慢,经常影响到生产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循环水散热水池,用以解决现有循环水散热水池散热效果差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循环水散热水池,包括水池,设置在水池下端的出水口,以及设置在水池上端的滞留筒,所述的滞留筒呈漏斗状,其上漏口与水池配合,滞留筒的内壁上从上至下设置有多条阻隔带,每条阻隔带都与滞留筒构成一环形的滞留槽。
热水与空气接触面越大,则散热效果越好,这时自然规律,所以需要尽可能增加接触面积,但是水池的面积不可能扩大,太过于浪费土地。所以本实用新型在水池上端设置了滞留筒,筒内设置了一层层的阻隔带,热水进入第一层阻隔带形成的滞留槽内,现将第一层滞留槽注满,然后漫出进入第二层滞留槽,以此类推,最后经滞留筒下漏口进入水池内部。整个过程,热水一是存在于多层滞留槽中,二是存在于两个滞留槽之间的空隙中(热水的下落运动过程),热水与空气有充分的接触面积,而且热水在一层层下落时,形成一个运动态势,热交换效果更好。
进一步,上述的阻隔带与滞留筒在连接处相互垂直。
阻隔带与滞留筒之间呈90度时,两者之间形成的滞留槽空间最大,在蓄水能力上达到最佳。
进一步,上述的阻隔带的上边沿在同一水平位置。阻隔带是倾斜向上的,其上边沿最低处是决定蓄水能力的,如设计成不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则热水只会在最低处漫出,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过小,将上边沿设计成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则保证热水可以在任意位置漫出,甚至是全面漫出,保证了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
进一步,上述的阻隔带远离滞留筒的边沿上设置有若干个落水口。热水漫过阻隔带时,会在某处或者几处流下,这样就会导致经常在某处集中下流热水,热水分散效果降低,所以人为设置落水口,数量可以设置多个,间隔可以不限,这样热水得到最好的分散方法。
进一步,上述的滞留筒的内壁对应落水口的位置都设置有一条落水道,所述的落水道从上一个阻隔带处延伸至下一个阻隔带。落水道设置在对应落水口的位置,落水口中的水会因重力落入落水道中,然后进入到下一个滞留槽内。落水道的设置可以使得水流聚集冲入滞留槽,从而与滞留槽中存留的热水充分混合。
进一步,上述的落水道呈S型走势延伸。落水道长度被加长,就使得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扩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通用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市通用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406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