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管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622335.5 | 申请日: | 2019-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4277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竟霖;娄其栋;刘昌鑑;李前邓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2 | 分类号: | G01R31/38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晨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4 | 代理人: | 张婧 |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管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电源模块、主动保险模块、通信模块、高压互锁模块、继电器驱动模块、高压采样模块、绝缘采样模块、电芯监控模块和电流采样模块;电源模块用于为电池管理系统供电;主动保险模块、通信模块、继电器驱动模块、高压采样模块、绝缘采样模块、电芯监控模块分别与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连接;高压互锁模块和电流采样模块与第二控制器连接。该实现中,可以减轻第一控制器的负荷,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被纳入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之中。电动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安全问题也是消费者和车企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动力安全问题是各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一辆电动汽车电池包的状态信息由电池管理系统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监控。目前,行业普遍设计中,BMS中仅包含一个微处理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所有控制逻辑和策略均以编程的方式存入MCU里,以实现BMS对电芯的管理、与整车的通讯以及信息交换。
然而,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MCU作为BMS的中枢大脑,一旦其出现故障,整车有可能产生极大风险,车辆功能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威胁到车内人员生命安全。前期,广大汽车设计者,通过设计整车控制器与BMS互相诊断策略,以互相监督的方式来解决单个MCU失控带来的影响。但大量诊断信号使得软件复杂度提升,系统鲁棒性降低。而最主要的问题是,BMS中的MCU独立承担了一定的功能,MCU失效所导致的BMS功能失效无法通过增加与整车控制器相互诊断的方式覆盖,这导致整车仍然存在极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使得可以减轻第一控制器的负荷,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电源模块、主动保险模块、通信模块、高压互锁模块、继电器驱动模块、高压采样模块、绝缘采样模块、电芯监控模块和电流采样模块;电源模块用于为电池管理系统供电;主动保险模块、通信模块、继电器驱动模块、高压采样模块、绝缘采样模块、电芯监控模块分别与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连接;高压互锁模块和电流采样模块与第二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电池管理系统中设置有两个控制器,两个控制器中的一个工作,另一个备用,避免了一个控制器故障会对整车安全运行造成极大风险的问题,提高电池管理系统乃至整车的安全性。或者,两个控制器同时工作且相互协作控制电池管理系统,避免了由于一个控制器输出错误信号而导致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异常的问题,提高了电池管理系统及整车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将高压互锁模块和电流采样模块与第二控制器连接,降低了第一控制器的负荷。
另外,通信模块包括第一逻辑单元、第二逻辑单元和通信单元;第一控制器与第一逻辑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逻辑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电信号线连接,第一逻辑单元的输出端与通信单元的接收端连接;第二控制器与第二逻辑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逻辑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电信号线连接,第二逻辑单元的输出端与通信单元的接收端连接;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分别与通信单元的发送端连接。该实现中,同一通信模块可以连接两个控制器,两个控制器可以接收相同的通信信号,做冗余处理,以提高可靠性,也可以接收不同的通信信号,节约了一个通信模块,降低了成本。
另外,第一逻辑单元为第一与门元件,第二逻辑单元为第二与门元件;第一与门元件的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一上拉单元与第一电信号线连接,第二与门元件的第一输入端通过第二上拉单元与第二电信号线连接;第一电信号线和第二电信号线均为高电平信号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223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蓝紫光LED节能投影机及其投影膜
- 下一篇:装配式孔桩护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