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过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02325.5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66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黎明民;蓝文陆;李天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G01N1/34 | 分类号: | G01N1/34;B01D6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环境 在线 自动 监测 设备 过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过滤装置,包括中空的过滤头和进水管,过滤头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滤膜,过滤头的另一端和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过滤头与进水管的连接端至少设置有一个反冲机构,所述的反冲机构包括反冲口、活动盖板、牵拉管道和牵拉索,反冲口设置在该端过滤头大于进水管的区域,活动盖板转动连接在反冲口处实现反冲口的开合,牵拉管道设置在进水管的外侧,牵拉索的一端与活动盖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牵拉管道中且该端为膨大状,与牵拉管道内壁贴合。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设备重量和供电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对其过滤膜的反冲洗,避免堵塞,即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又保证过滤装置的使用时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综合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描述和预测海洋环境质量的手段和途径,能够为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海洋环境监测包括近岸海域污染监测、污染源监测、海洋油污染监测、海洋倾废区监侧、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监测、生物要素监测、化学要素监测等内容,近岸海域水环境中含有大量悬浮态颗粒(包括颗粒状的营养物质和河流输入的泥沙等),海洋环境监测时,除部分要求监测颗粒态的因子外,一般监测的指标为溶解态的因子,通常要求样品经过过滤步骤,以净化水质,去除其中的悬浮态颗粒,以使后者不会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这种过滤过程在常规的海洋监测工作中通常在采回水样以后由特定的过滤装置执行,由于水中悬浮态颗粒会堵塞过滤装置的滤膜且会造成对水样的污染,故一般每过滤一个水样,更换一次滤膜。
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能通过控制器自动监测并将监测要素发送并形成监测资料,由于投放在海中,维护周期一般数个星期到数月,若使用常规的过滤方式在采样数次后滤膜会堵塞,无法继续使用,加上设备安装于浮标体中,受空间、供电等因素影响,无法使用机械反冲洗等方式的过滤装置。因此,目前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通常使用如沙质、棉花等较粗的过滤装置,仅能过滤较大的悬浮态颗粒,这类装置有如下缺点:容易堵塞导致设备无法进水;由于无法过滤较小的悬浮颗粒,当水体中浊度较高时,大量悬浮颗粒进入设备检测装置,导致设备监测结果不准确;悬浮颗粒进入检测装置后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在不增加设备重量和供电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对其过滤膜的反冲洗,避免堵塞,即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又保证过滤装置的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过滤装置,包括中空的过滤头和进水管,过滤头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有滤膜,过滤头的另一端和进水管的一端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监测设备的负压抽滤管道;所述过滤头的横截面大于进水管的横截面,过滤头与进水管的连接端至少设置有一个反冲机构,所述的反冲机构包括反冲口、活动盖板、牵拉管道和牵拉索,反冲口设置在该端过滤头大于进水管的区域,活动盖板转动连接在反冲口处实现反冲口的开合,牵拉管道设置在进水管的外侧,牵拉索的一端与活动盖板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牵拉管道中且该端为膨大状,与牵拉管道内壁贴合,在负压状态下抽动牵拉索向进水方向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反冲机构设为四个,均匀分布在过滤头大于进水管的区域以及进水管的外侧,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达到较好的反冲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牵拉索为尼龙绳材质,活动盖板为塑料材质,减轻重量,实用耐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海洋环境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过滤装置和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能够利用海洋中海流的作用,在不增加仪器重量和供电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对滤膜的反冲洗,即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又保证过滤装置的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状态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023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