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桥梁墩顶转体施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98441.4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21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田山坡;宋顺心;杨存亮;侯春辉;李克银;黄海涛;杨根杰;刘涛;杨文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8 | 分类号: | E01D21/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武清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转体 施工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梁墩顶转体施工结构,包括转体主梁及布置于其梁底的撑脚和锚固装置、主墩及盖梁以及布置于其上的转体支座、辅助墩及辅助墩盖梁以及布置于其上的转体滑道、牵引力反力座、牵引钢索、转向块以及千斤顶反力座。所述结构在主墩顶盖梁设置永临结合使用的转体支座,在主墩转体半径内布置辅助墩,增大了墩顶作业空间,撑脚兼有上转盘及支撑梁体作用,结构构造简单,转体完成后无需将转体装置更换为永久支座,施工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提高结构施工可靠性,且由于不设上转盘,主墩造型美观,转体吨位显著减小,降低了转体结构的设计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桥梁墩顶转体施工体系及桥梁转体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桥梁墩顶转体施工是指将桥梁在非设计轴线位置浇注或拼装成形后,通过设置于墩顶的转动系统转体就位的施工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跨线桥施工日益增多,桥梁墩顶转体施工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桥下既有交通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墩顶转体系统施工现场制作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周期长,施工操作过程繁杂、墩顶作业空间小,景观性差、安全性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及制作施工过程简单、安全性好的桥梁墩顶转体施工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桥梁墩顶转体施工结构,包括前后间隔设置在设定位置的两个桥梁主墩,在所述的两个桥梁主墩上通长铺设有主墩盖梁,在以主墩盖梁的中心为圆心并以设定的相同的半径构建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弧段内分别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辅助墩,在每侧的多个辅助墩上均通长铺设有辅助墩盖梁,在主墩盖梁与两侧的辅助墩盖梁之间分别设置有多道横撑;在两侧的辅助墩盖梁顶壁上且对应待安装撑脚位置处分别开设有弧形转体滑道,所述的弧形转体滑道的弧心与中间的桥梁主墩的中心一致;在两侧的辅助墩盖梁顶壁的一端分别布设有一个牵引力反力座,两个牵引力反力座彼此为对角设置,在每个牵引力反力座内侧的辅助墩盖梁顶壁上分别固定有转向块,在所述的转向块上安装有转向轮;在两个弧形转体滑道内侧和外侧的辅助墩盖梁顶壁上分别间隔固定有多个千斤顶反力座,其中内侧的多个千斤顶反力座和外侧的多个千斤顶反力座均分别构成弧形的弧心与主墩盖梁的中心一致;转体主梁位于辅助墩盖梁以及主墩盖梁上方,初始状态下,所述的转体主梁两端的锚固装置分别与两个牵引力反力座在辅助墩盖梁上的方向相反;在所述的转体主梁底壁以及对应的主墩盖梁的中心位置顶壁之间布设有转体支座,所述的转体支座的上转盘通过螺栓与转体主梁底部固定相连,所述的转体支座的下转盘通过螺栓与主墩盖梁顶壁固定相连;
在转体主梁底壁上分别对应弧形转体滑道的位置焊接固定有多个撑脚,所述的多个撑脚的下部分别安装在弧形转体滑道内且能在所述的弧形转体滑道内移动,在与每个牵引力反力座相反侧的转体主梁底壁上设置有锚固装置;在每个牵引力反力座上分别固定有转体千斤顶,将牵引钢索一端锚固在所述的转体千斤顶上,牵引钢索另一端依次接触经过转向块的导向轮及撑脚,然后锚固在转体主梁底壁的锚固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与传统墩顶转体结构相比,转动装置采用转体支座,采用工厂化预制,现场成品安装,制作安装精度高,施工周期短。
2)与传统墩顶转体结构相比,转体支座即可作为转动装置使用,亦可作为转体后的永久支座使用,省去了繁杂的转体装置更换永久支座工序,施工设备简化,施工操作简便,安全性大大提高。
3)与传统墩顶转体结构相比,通过设置所述转体辅助临时墩,增加了墩顶转体施工作业及转体设备安装空间,避免了由此导致的主墩结构尺寸过大的问题,减小了主墩结构设计难度,结构成桥后景观性能得到极大改善。
4)与传统墩顶转体结构相比,所述撑脚兼有平衡支撑以及上转盘作用,无需在主墩顶设置上转盘,结构转体重量减小,景观性亦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984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皮术后外生殖器保护装置
- 下一篇: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