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泥土内插PHC管桩囊袋注浆扩径桩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90045.7 | 申请日: | 2019-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54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俞裕强;付云果;郑琪;韩文;王威;叶训坚;陈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龙湟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30 | 分类号: | E02D5/30;E02D5/48 |
代理公司: | 33240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桂名 |
地址: | 350800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桩身 囊袋 桩端 预制管桩 挤扩体 环形凹槽 注浆孔 水泥土 本实用新型 预制桩头 底端 填充 水泥浆 技术经济效益 单桩承载力 桩端注浆管 扩大体 扩径桩 注浆管 管桩 内插 注浆 施工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泥土内插PHC管桩囊袋注浆扩径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周水泥土、预制管桩、桩端挤扩体和桩身挤扩体;桩周水泥土设置在预制管桩的外圈及底部;预制管桩底端设有预制桩头,预制桩头中心设有桩端注浆孔,桩端注浆孔处配有桩端注浆管,预制管桩底端设有底部环形凹槽,底部环形凹槽处连接有桩端囊袋,桩端囊袋内填充有桩端挤扩体;预制管桩对应桩身挤扩体的位置设有桩身注浆孔和中部环形凹槽,桩身注浆孔配有桩身注浆管,中部环形凹槽处连接有桩身囊袋,桩身囊袋内填充有桩身挤扩体。本实用新型环境污染小,施工质量易控制,囊袋中注入水泥浆后形成扩大体,质量可靠,提高了单桩承载力,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桩基工程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泥搅拌桩内插PHC管桩囊袋注浆扩径桩。
背景技术
扩径桩通过桩端桩侧的扩大增加了有效承载面积,提高了桩基承载力,广泛应用于桩基工程中。传统的扩径桩通常采用旋挖扩径钻机机械成孔扩径后,再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扩径桩,这种施工方法,成孔质量难以掌控,需要反复清孔,浇筑过程中钢筋笼偏位,泥浆置换不完全,存在断桩、桩身缩颈等问题,且施工环节多,施工周期长,施工质量难以掌控;目前亦有采用预制桩后注浆扩径工艺,但注入的水泥浆不受约束,无序渗透造成注浆效果离散性大,水泥浆与桩身结合不紧密;且现有施工工艺主要针对桩端部进行扩径处理,单一部位的扩径处理对于单桩承载力提升并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扩径桩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水泥土内插PHC管桩囊袋注浆扩径桩,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水泥土内插PHC管桩囊袋注浆扩径桩,包括桩周水泥土、预制管桩、桩端挤扩体和桩身挤扩体;所述的桩周水泥土设置在预制管桩的外圈及底部;所述的预制管桩的底端设有预制桩头,预制桩头的中心设有桩端注浆孔,桩端注浆孔处配有延伸至预制管桩顶部的桩端注浆管,预制管桩的底端还设有底部环形凹槽,底部环形凹槽处通过套箍连接有桩端囊袋,所述的桩端挤扩体填充在桩端囊袋、预制桩头和预制管桩围合形成的空腔内部;所述的预制管桩对应桩身挤扩体的位置设有桩身注浆孔和中部环形凹槽,桩身注浆孔配有延伸至预制管桩顶部的桩身注浆管,中部环形凹槽处通过套箍连接有桩身囊袋,桩身挤扩体填充在桩身囊袋和预制管桩围合形成的空腔内。
优选地,所述的底部环形凹槽至少设置两道,所述的中部环形凹槽至少设置三道,底部环形凹槽和中部环形凹槽的高度为10~15mm,深度为15~20mm,间距为40~50mm。中部环形凹槽和底部环形凹槽的设置不仅方便了桩身囊袋和桩端囊袋的绑扎,桩身囊袋和桩端囊袋绑扎更为牢固,桩身挤扩体和桩端挤扩体成型后,也有利于增加桩身挤扩体、桩端挤扩体与预制管桩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的桩身囊袋呈圆筒状,其上下端均设置敞口,桩身囊袋的上下敞口分别通过套箍固定在最上方和最下方的中部环形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的桩端囊袋呈布袋状,其上端设有敞口,且桩端囊袋的敞口通过套箍固定在最上方的底部环形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的桩端注浆管和桩身注浆管的顶端均设有注浆阀,底端均设有单向止逆阀。在注浆形成桩端挤扩体和桩身挤扩体时,注浆阀用于控制水泥浆的注入,注浆完成后,单向止逆阀防止注入桩端囊袋和桩身囊袋内水泥浆反向流动。
优选地,所述的桩身挤扩体设置多道,桩身挤扩体均匀布置在预制管桩的桩周位置。设置多道桩身挤扩体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桩的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预制管桩,无须现场浇筑混凝土,施工效率高,可有效减少施工周期,且预制管桩的桩身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本实用新型在预制管桩的底部设置了桩端囊袋,中间部位设置了桩身囊袋,桩端囊袋和桩身囊袋能够有效降低水泥浆无序渗流引起的离散性以及污染地下水等问题,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绿色环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龙湟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龙湟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90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