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574264.6 | 申请日: | 2019-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4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 发明(设计)人: | 温忠义;黄凯湘;刘伟;彭卫平;刘志方;肖淑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2D31/02 | 分类号: | 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室 合一 防水 结构 体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包括基坑支护桩和地下室,基坑支护桩环设在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通过多块连接板连接,各连接板设置在与地下室底板以及各结构楼板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连接板确保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之间的有效连接以实现“桩墙合一”结构体系,使得临时支护的基坑支护桩转变为地下室永久结构的一部分,与地下室外墙共同抵抗静止水土压力,同时还能分担地下室的抗浮力,减少抗浮锚杆的设置;同时,通过第一防水结构和第二防水结构实现对地下室的全方位防水处理,提高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防水性能,进一步地加强“桩墙合一”结构体系的推广和运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超大超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常规基坑支护工程一般为临时性工程,支护结构埋置较深,支撑材料用量较大。此类临时支护结构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基坑回填后即被弃置于地下,在地下室结构四周留下基坑支护桩和连续墙等固体障碍物,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基坑支护桩本身具有很大的刚度,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起到抵抗侧向水土压力作用,若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结构有效连接,则可在永久使用阶段充分利用基坑支护桩作为永久结构一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基坑开挖阶段的变形,减少建筑物使用阶段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同时具有保护环境、节约建筑资源、缩短建设周期等诸多优点,基于此而提出了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结构外墙合并的“桩墙合一”结构体系。
目前,在“桩墙合一”结构体系中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水体系,导致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防水性能较差,地下室容易发生漏水,从而限制了“桩墙合一”结构体系的推广和运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以解决地下室“桩墙合一”结构体系的防水问题,提高基坑支护桩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防水性能,加强“桩墙合一”结构体系的推广和运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包括基坑支护桩和地下室,所述地下室包括地下室外墙、地下室底板以及多层地下室结构楼板,所述基坑支护桩环设在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外侧,所述基坑支护桩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通过多块连接板连接,各所述连接板设置在与所述地下室底板以及各所述结构楼板相对应的位置;
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基坑支护桩之间设有第一防水结构,所述地下室底板下端设有第二防水结构。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坑支护桩内侧的防水槽,所述防水槽位于所述地下室底板下方且沿着所述基坑支护桩内侧向下延伸。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防水槽的纵向截面为直角梯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基坑支护桩连接处的第一防水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混凝土基板以及贯穿所述混凝土基板的植筋,所述植筋的两端凸设于所述混凝土基板的两侧形成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连接所述基坑支护桩,所述第二接头连接所述地下室底板或所述地下室结构楼板;
所述第一防水层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头处的第一防水涂料以及止水条。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地下室外墙上的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为依次设置的第二防水涂料和防水浆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包括铺设在所述地下室底板下端的防水卷材。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防水卷材的上端依次设有隔离层和细石混凝土层,所述防水卷材的下端依次设有找平层和垫土层。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基坑支护桩的内侧与所述地下室外墙连接,所述基坑支护桩的外侧设有止水帷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742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