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轿车的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及轿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574262.7 | 申请日: | 2019-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70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 发明(设计)人: | 高春果;吴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 代理公司: | 11276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云贵 |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后段纵梁 铝合金车架 后段结构 吸能式 轿车 防撞梁 后门框 后桥 衔接 诱变 中段 纵梁 变形 本实用新型 碰撞冲击力 后段横梁 平行间隔 吸收碰撞 支撑部件 变形的 下表面 冲击力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轿车的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及轿车,其中轿车包括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该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两根平行间隔开的后段纵梁;后段横梁,将两根后段纵梁连接起来;两个吸能式衔接梁,每个吸能式衔接梁用于将轿车的后桥骨架、后门框和铝合金车架的中段纵梁连接在对应的后段纵梁上;防撞梁,与两根后段纵梁的后端同时连接。其中,在每个后段纵梁的后端下表面上均设有诱变孔。在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而使防撞梁产生变形时,上述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借助带有诱变孔的后段纵梁大幅度吸收碰撞冲击力所带的能力,减少吸能式衔接梁在此过程中所要承受的碰撞冲击力和变形,降低后桥骨架、后门框和中段纵梁等关键支撑部件产生变形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轿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轿车的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及包括该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的轿车。
背景技术
在已有的轿车中,其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主要包括两根后段纵梁,将两根所述后段纵梁连接的后段横梁和与两根所述后段纵梁的后端同时连接的防撞梁,以及将每根后段纵梁单独连接在轿车的后桥骨架、后门框和铝合金车架的中段纵梁上的两个吸能式衔接梁。当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而使防撞梁产生变形时,后段纵梁能够将碰撞所产生的碰撞冲击力从防撞梁中传递到吸能式衔接梁中,使后纵梁和吸能式衔接梁都能在必要时产生变形并共同吸收碰撞冲击力(即冲击力)所带的能量,保证车内人员及关键设备(例如动力总成、转向总成和刹车总成等)的安全。
然而,由于吸能式衔接梁连接着后桥骨架、后门框和的中纵梁等关键的支撑部件,如果其发生变形则直接威胁车内人员及关键设备的安全,因此人们希望在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而使防撞梁产生变形时,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能够降低吸能式衔接梁所产生的变形程度,进而更好地保证车内人员及关键设备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轿车的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及包括该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的轿车,在车辆发生剧烈碰撞而使防撞梁产生变形时,前述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能够降低吸能式衔接梁所产生的变形程度,进而更好地保证车内人员及关键设备的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轿车的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其包括:两根平行间隔开的后段纵梁;后段横梁,将两根所述后段纵梁连接起来;两个吸能式衔接梁,每个所述吸能式衔接梁用于将所述轿车的后桥骨架、后门框和铝合金车架的中段纵梁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后段纵梁上;防撞梁,与两根所述后段纵梁的后端同时连接。其中,在每个所述后段纵梁的后端下表面上均设有诱变孔。
进一步地,所述后段纵梁的横截面为日字形或目字形,所述诱变孔为沿所述后段纵梁的横向延伸的条形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诱变孔到所述后段纵梁的前端面的距离为该后段纵梁的长度的1/20~1/10倍,所述诱变孔与所述后段纵梁的一侧的间距和其到所述后段纵梁的另一侧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诱变孔的长度为所述后段纵梁的宽度的1/2~3/5倍,其宽度为所述后段纵梁的宽度的1/10~1/8倍。
进一步地,所述铝合金车架后段结构还包括与所述后段纵梁连接的且用于连接所述后桥骨架的后桥支座,所述吸能式衔接梁和后桥支座均是由铝合金制造的真空压铸构件,所述后段纵梁和后段横梁是由铝合金制造的挤塑件。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式衔接梁包括框体和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分隔为若干隔室的交错式隔板,所述框体用于连接所述中段纵梁、后桥骨架、后门框和后段纵梁。
进一步地,所述隔室沿着所述吸能式衔接梁的横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框体包括位于其后端的用于与所述后段纵梁匹配连接的第一弯折表面,以及位于其前端的用于与所述中段纵梁匹配连接的第二弯折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框体与后段纵梁之间的连接包括螺栓连接、结构胶粘接和/或铆接,所述框体与中段纵梁之间的连接包括螺栓连接、结构胶粘接和/或铆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爱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742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