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剪力墙大面积后开洞加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54818.6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5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清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城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剪力 大面积 开洞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剪力墙大面积后开洞加固结构,包括第一碳纤维布和若干第二碳纤维布,第一碳纤维布和第二碳纤维布均粘贴于洞口内壁的四个侧面上,第一碳纤维布沿洞口的周长方向设置,第二碳纤维布与第一碳纤维布垂直,所述第一碳纤维布为“口”字型的一体结构,墙体每侧均沿洞口的周长方向设有四块首尾相连的第一角钢板。本实用新型采用钢板加固和碳纤维布加固的双保险结构,规避了工人在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操作不当导致碳纤维布加固稳定性降低的风险,可大大降低整体加固结构失效的风险;编织纵横交错的碳纤维布,使单块碳纤维布升级形成更具抗拉性的“碳纤维布毯”,提高了加固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加固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剪力墙大面积后开洞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房屋改造施工中,在剪力墙上开洞比较多见。由于剪力墙是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用于防止结构剪切破坏,所以剪力墙上开洞后对其加固就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大多采用粘钢加固技术,虽然粘钢加固的方法可以在增加较小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但是对于提高结构延展性有限,同时对环境的温度、湿度有条件限制。
授权公告号CN20826740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后开洞剪力墙洞口的碳纤维布加固结构,包括若干层粘贴在两个洞口侧内表面和两个洞口端内表面上的第一长条形碳纤维布、多条均匀间隔粘贴在第一长条形碳纤维布上的第二长条形碳纤维布及若干层粘贴在墙体内表面和墙体外表面上的第三长条形碳纤维布;若干层第一长条形碳纤维布均沿竖直方向粘贴在两个洞口侧内表面上且两侧边均延伸至墙体内表面和墙体外表面,若干层第一长条形碳纤维布均沿水平方向粘贴在两个洞口端内表面上且两侧边均延伸至墙体内表面和墙体外表面,多条第二长条形碳纤维布均与第一长条形碳纤维布呈垂直方向设置,若干层第三长条形碳纤维布均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覆盖在第二长条形碳纤维布上且构成一个环形封闭结构。
碳纤维布自重小,几乎不改变原结构的尺寸,在潮湿、侵蚀性环境中性能稳定,易剪裁,对施工操作空间的要求低,但碳纤维布的施工步骤较多,依次为混凝土表面处理、配制并涂刷底层树脂、粘贴面找平处理、碳纤维布裁剪、配制并涂刷浸渍树脂或粘贴树脂、粘贴碳纤维材料,若其中一个步骤操作不当就会影响碳纤维布加固的稳定性,所以需要一种保险的剪力墙后开洞加固结构,从而降低加固结构失效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剪力墙大面积后开洞加固结构,兼具钢板加固与碳纤维加固的优点,可大大降低加固结构失效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剪力墙大面积后开洞加固结构,包括第一碳纤维布和若干第二碳纤维布,第一碳纤维布和第二碳纤维布均粘贴于洞口内壁的四个侧面上,第一碳纤维布沿洞口的周长方向设置,第二碳纤维布与第一碳纤维布垂直,所述第一碳纤维布为“口”字型的一体结构,墙体每侧均沿洞口的周长方向设有四块首尾相连的第一角钢板,沿洞口厚度方向相对的两根第一角钢板互相平行,首尾相连的两根第一角钢板互相垂直;洞口内的四角处各设有一块第二角钢板,所有第二角钢板互相平行;沿洞口厚度方向相对的两根第一角钢板之间连接有若干缀板,洞口内壁出头有两排钢筋,每根钢筋上均固定地套有外螺纹套筒,一部分外螺纹套筒穿过第一角钢板和第二角钢板后螺接有螺母,另一部分外螺纹套筒穿过第一角钢板和缀板后螺接有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内层粘贴碳纤维布、外层钢板加固的双保险结构,且钢板加固结构中的第一角钢板和第二角钢板压住碳纤维布,使呈“口”字型的第一碳纤维布无法脱离洞口内壁表面,使第一碳纤维布只能贴着洞口内壁表面拉伸,使第一碳纤维布的性能得到充分利用;采用螺母锁住钢筋端部的做法,使第一角钢板和第二角钢板与钢筋连接成整体,此时第一角钢板和第二角钢板得以加固洞口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综上,由于采用钢板加固和碳纤维布加固的双保险结构,规避了工人在碳纤维布加固施工中操作不当导致碳纤维布加固稳定性降低的风险,因此可大大降低整体加固结构失效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城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城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548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风抗震剪力墙
- 下一篇:一种停车楼的减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