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流无刷风冷电机机壳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33731.0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168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龙;吴海滨;淡润民;黄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晓兰客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8 | 分类号: | H02K5/18;H02K5/20;H02K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汇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7 | 代理人: | 张静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齿 壳体 机颈 风冷电机 直流无刷 散热槽 散热 中空圆柱体结构 散热齿两侧 辅助机壳 面积加大 热量积聚 一体成型 倒梯形 倒圆角 夹角为 齿间 排布 释放 | ||
一种直流无刷风冷电机机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机颈,相邻两个所述机颈之间设置有散热齿,所述散热齿为倒圆角锥形,所述散热齿两侧面的夹角为4.5°‑5.5°,所述散热齿的高度为29mm‑31mm,相邻所述散热齿之间的间距为11mm‑13mm,且相邻所述散热齿之间形成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形状为倒梯形,所述壳体、机颈、以及散热齿一体成型。通过在机壳上设置散热齿,可以有效辅助机壳进行散热,并且进一步对散热齿的结构和排布进行了设定,合理设定散热齿的形状、高度、两侧面的夹角大小、以及与相邻散热齿之间的距离,使得散热面积加大,并且防止热量积聚在齿间无法释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无刷风冷电机领域,具体为一种直流无刷风冷电机机壳。
背景技术
电动机作为能量转化设备,在很多领域都用广泛的应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应用在交通领域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小轿车、纯电动客车等。风冷电机的散热和固定一直是电机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要解决散热问题,除了在电机内部设置风扇,最重要的就是对电机壳的散热设计,现有技术中的机壳上一般设置有非常密集的散热齿,反而使得热量积聚在散热齿的齿间,无法很好地进行热量的散发,此外,现有技术在设计电机壳时,未充分考虑电机的重心高低对电机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可能导致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容易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直流无刷风冷电机机壳。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直流无刷风冷电机机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圆柱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机颈,相邻两个所述机颈之间设置有散热齿,所述散热齿为倒圆角锥形,所述散热齿两侧面的夹角为4.5° -5.5°,所述散热齿的高度为29mm-31mm,相邻所述散热齿之间的间距为 11mm-13mm,且相邻所述散热齿之间形成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形状为倒梯形,所述壳体、机颈、以及散热齿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齿两侧面的夹角为5°,所述散热齿的高度为30mm。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散热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2mm。
进一步地,所述机颈的表面设有散热孔,两端设有第一螺孔,所述机颈,包括第一机颈、第二机颈、第一支撑机颈、以及第二支撑机颈。
进一步地,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机颈之间设有出线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颈表面的散热孔内设置有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机颈和第二支撑机颈表面的散热孔内设有螺纹,所述第一支撑机颈和第二支撑机颈之间的夹角为42°-46°。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机颈同所述第二支撑机颈之间的夹角为4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机壳上设置散热齿,可以有效辅助机壳进行散热,并且进一步对散热齿的结构和排布进行了设定,合理设定了散热齿的形状、高度、两侧面的夹角大小、以及与相邻散热齿之间的距离,使得散热面积加大,并且能够防止热量积聚在齿间无法释放。为了进一步增大散热面积,还在所述散热齿的表面开设了散热孔,使得散热效果更加明显。
2.考虑到工作过程中电机会产生晃动,因此,对于电机的固定非常重要,若将所述第一支撑机颈和第二支撑机颈之间的夹角设定过大,则对电机的支撑作用不佳;若将所述第一支撑机颈和第二支撑机颈之间的夹角设置过小,则会升高电机重心,使得电机不够稳固。因此,将所述第一支撑机颈和第二支撑机颈之间的夹角设为42°-46°,最佳为45°,不仅能对电机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还使得电机的重心较低,电机的固定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晓兰客车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晓兰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337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